【原诗】
踏莎行
宋•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词评】
这首词黄升《花庵词选》题作“春思”。作者以含蓄清丽的诗笔,抒写了感伤春暮的淡淡哀愁。词中绘景如画,在色彩的选择和映衬上特别讲究,十分谐调。前八句无一字正面描写愁情,仔细品味却句句显示伤春之意。作者又使用象征手法,以杨花的迷濛暗喻愁思的撩乱,饶有风致。全篇意境浑融、语言流丽、格调和婉,艺术方面是相当出色的。
——《宋词三百首全译》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
沈谦《填词杂说》:(结句)更自神到。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或有白氏讽谏之意。杨花乱扑,喻谗人之高张;燕隔莺藏,喻堂帘之远隔,宜结句之日暮兴嗟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通体写景,但于景中见情。上片写出游时郊外之景,下片写归来后院落之景。心绪不宁,故出入都无兴致。
----摘自百度百科
【意译】
小路两旁,花儿已经凋谢得差不多了,只零星地看得到几瓣残红。郊外的草地,已经是绿意盎然,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春风也不懂得约束杨花,任由它漫天飞舞,随意扑飞到行人的脸上。
黄莺躲在翠绿的树叶中间鸣叫 ,珠帘外燕子们呼朋引伴。屋内,香炉燃起的青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午间与朋友痛饮一场,昏昏然睡去,一场愁梦刚刚惊醒,睁眼却见落日的余晖照进了我深深的庭院。
【赏析】
《宋史》本传说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闲雅有情思”可以说是晏殊词风的极好概括。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一般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而晏殊的这首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外,通篇写景,却又是景景含情,委婉细致,达到不露痕迹的程度。在一派宁谧闲雅的景物中暗含了词人淡淡的伤春愁绪。上阕写的是暮春郊外的景色,“小径红稀,芳郊绿遍”小路两旁,花儿已经凋谢得差不多了,只零星地看得到几瓣残红。郊外的草地,已经是绿意盎然。花儿凋谢,芳草萋萋是典型的暮春景象,词人眼见残红点点,自是伤春之情弥漫心头。
“高台树色阴阴见”,这里写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承接着前两句,还是在说春事将尽。“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春风怎么也不管束一下杨花,让它随意扑打在行人的脸上?“不解”“乱扑”似有责怪春风之意,宰相冯延巳作词謁金门:“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同是词人的中主李璟便问宰相:“吹绉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此词这两句似乎也在此无理而责,“春风自吹它的杨花,干你何事?杨花扑打行人,又与你何干?”词人在此责春风、怪杨花,流露了词人因春将归去,心绪的烦乱。与钱惟演“绿杨芳草几时休”同理而妙。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下阕词人由室外转至室内,“翠叶藏莺,珠帘隔燕”词人在室内,听到翠绿的树叶中间藏着的黄莺在鸣啼,隔着珠帘,看到飞过的燕子。活泼的莺、燕丝毫不能勾起词人观赏的兴致。词人静静地坐在室内观察着“炉香静逐游丝转”,词人由动写到静,以动来衬静。“静逐”,静静地追逐着,炉香的烟雾在空气中盘旋、缭绕。在这闲雅、细腻的景物描写中,词人的怅惘之情,隐约地表露了出来。“一场愁梦酒醒时”,至此词人才明明白白地点出了自己的愁绪。词人做了一场愁梦,从醉酒中醒来,因何做愁梦?又因何醉酒?词人没明说,但读者分明能从中感受到词人心中的淡淡哀愁。“斜阳却照深深院”,梦中的那淡淡的愁绪还未消散,此时词人静静地对着那一轮斜阳,看着斜晖一点一点地在他深深地庭院中缓缓移动,时光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消逝,春天也在一点点消逝,人生也随着一点点消逝了。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评论“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而沈谦也在《填词杂说》里评论“(结句)更自神到”,如此得到评论家的赞赏,可知此句确有它的高妙之处,特别是“深深”二字,深深的院落,似词人深深的愁绪笼罩在心头,挥之不去。此词以景做结,含无尽愁情于言外。
【链接现代文】
晏殊能用如此平静的笔调来描写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风景,写得是那么的悠闲、细腻,又带着微微的伤感。这自是因为他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我想更是因为他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由此我想到了郁达夫,想到了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这与晏殊的“炉香静逐游丝转”何其相似。千年前的晏殊和现代作家郁达夫,都用极其平淡的笔调叙写着伤春悲秋的主题,但它们不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那样浓烈的悲愁,而是在用欣赏的目光看着身旁的风景,尽情地享受生活中的平凡与宁静。
2018/2/15
PS: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打卡第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