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的教育模式多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近些年,又开始风行“鼓励教育”,鼓励教育告诉我们,要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去夸奖孩子,夸孩子聪明、能干、有天分,这一观点目前也为很多父母和老师所接受。
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却在她的《终身成长》中告诉我们,夸孩子聪明,是错误的教育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德韦克博士在《终身成长》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终身成长》是她总结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经典作品。这本书颠覆了传统的成功学观点,深刻影响了美国校园教育的创新理念。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德韦克博士将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了两种:固定型与成长型。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固定型思维的人大都满足于现有成果,并且尽可能地避免失败,因为失败对他们而言,是对他们能力的否定。
而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则认为,人的智力和能力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因此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勇于尝试、乐于挑战,他们更看重努力过程中的收获。
两种思维模式,造就两种不同的人生。
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固步自封,容易被失败打倒,会以“我没有天赋”为借口避免尝试新的、有难度的东西,喜欢苛责他人、推卸责任,甚至,也更容易抑郁。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够享受到努力学习带来的快乐,富有激情,对他人也更加具有包容性。
相信你一定不希望你的孩子成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吧?
可当你在夸孩子聪明的时候,给他传递的恰恰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你表扬的目的不等于孩子收到的信息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这么夸过你的孩子?
“你学得真快!你真聪明!”
“你太有天赋了!”
“你都没怎么看书就考这么高的分,你简直就是个小天才!”
你觉得自己是在给孩子有益的鼓励,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但是孩子们接收到的却不是这样的信息。
你以为你给出的信息是A,孩子们敏感的心灵接收到的却往往是B和C。
上面这些夸奖的信息,到了孩子们那里,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是:
我很聪明,聪明是我的固定特质,而不是努力学习的结果。
聪明能够使我得到妈妈的喜欢,我得让妈妈一直觉得我聪明,我不能表现出不聪明。
我的同学小强这次考试只考了60分,看来他是真的很笨了。
上面这些信息是什么呢?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二、受到这样的表扬后孩子的反应
一方面,喋喋不休地称赞智力和天赋的结果,只会是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他们执着于展现自己的智力和天赋。
他们会为了维护自己的聪明,而不敢犯错,不敢去挑战更有难度的任务,他们甚至会通过撒谎来显示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这一切大大限制了他们发展和进步的空间。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有过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尝试一个你很感兴趣的东西?你是不是也曾因为搞杂了一件事而觉得自己原本就没有天分?
当你执着于称赞你的孩子聪明时,他们也会形成同样的想法。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从小人人夸奖的优等生后来却碌碌无为,反而是那些普普通通不被认为将有大作为的学生,在人生的后续旅程中,敢闯敢干,取得了令人意外的成绩。
另一方面,你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们爱你,但是有条件。”
这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最可怕的信息。
当孩子觉得你是喜欢他的聪明,喜欢他考高分,他就会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以得到你的嘉奖。
他会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而这种人格的孩子,大都很累。
或许你会说,你夸奖长大的孩子的确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你或许更应该知道,为了证明自己足够聪明,为了符合父母给的这个“聪明”的标签,你的孩子真的很累。
中国有太多这样的孩子,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背负着光耀门楣的重任,去努力学习,去追求成功的标签。
而他们自己呢?尽管经过努力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但他们自己却不会真正感到开心,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努力的动因就错了。他们努力只是为了达到父母的期待,而不是享受学习和获取知识的快乐。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经在节目中坦言,尽管她现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却依然极度缺乏安全感,她对自己十分苛责,对待工作,也不允许出半分差错。而这一切,都源于她从小就想努力得到父亲的认可。
三、到底应该如何夸奖你的孩子
夸奖努力的过程,而不要夸奖智力和能力。
当你的孩子考试得了高分,试试这么夸奖他:
“你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说明你真的付出了努力!你反复复习、回顾重点,进行自我测试,你的方法确实有效!”
夸奖你的孩子为了取得成绩所付出努力的过程,会让他们知道,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坚持不懈和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到他们想要的目标。
当你的孩子很快完成了作业,不要再夸他智力超群,试试这么引导他:
“看来这道题对你来说太简单了!很抱歉浪费了你的时间,让我们来做一些真正能从中学习的题目吧!”
这么一来,你的孩子会更加乐于向自己发起挑战,也更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批评也是一样:不要批评结果,不要否定能力,而要给出改进的方法。
书中给出一个非常暖的案例:
菲利普是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他和父亲一起做手工时,不小心把钉子撒得满地都是。他内疚地看着父亲。
菲利普:天呐,我太笨手笨脚了。
父亲:我们把钉子撒了的时候,不应该说这样的话。
菲利普:那应该说什么呢?
父亲:你应该说,钉子撒了——我要把它们捡起来!
菲利普:就这样?
父亲:就这样。
菲利普:谢谢,爸爸。
孩子非常敏感,他们急于从这个世界得到认可。
当你因为他的失误而否定他的能力时,就在他幼小的心灵时种下了“我很笨”“我不行”的种子,而这个种子,将在他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成长为阻碍他成长进步的拦路大树。
四、怎样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里,都潜藏着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部分。
当你觉得一项运动你自己不可能像其他人完成地那么好的时候,当你相信自己没有艺术天分的时候,当你因遭遇失败而觉得自己“能力有限”的时候,当你认为你的伴侣存在性格缺陷的时候,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作祟。
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才能将这种思维模式传递给孩子。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告别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呢?
德韦克博士在书中给出了“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四步”。
它们分别是接受、观察、命名和教育,这其实也是我们处理很多心理方面问题的四个步骤。
首先,不要逃避,正视现实,承认它的存在,承认你是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
然后,观察它,找到激发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找出它的特点。
第三步,把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当作一个人,给它命名,总结它的特点,把它当作一个你熟悉的朋友。
第四步,和这个朋友相处,教育它,引导它,而且你要相信它是善意的(为了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全而出现),然后你可以用你的成长型思维来改变它。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要培养成长型思维、要用成长型思维来正确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但“知道”和“做到”之间,还隔着长长的“实践”之路。
对广大父母和老师而言,这或许才是最大的考验!
与已经为人父母和即将为人父母的你们,共勉吧。
愿你和你的孩子都能获得成长型思维模式带来的幸福人生体验。
❤
福利分享:公众号“薛定谔的圆盒子”后台回复“终身成长”,可获取我制作的《终身成长》全书思维导图。 无需阅读,一张图告诉你全书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