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访问,各方戒严,行程必须精确到每分钟。
克林顿倒好,任性地在西安城墙上多待了1个小时。
1998年6月,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第一次访问中国,第一站就选在了西安。
在中国众多城市里,西安的经济并不算发达,但它有两个非常霸道的武器:中国封建王朝的起源,以及众多保存完好的文物。中国四大古都中,北京、南京把那些值钱的家当拆的拆,丢的丢,洛阳在封建王朝中又不占主流地位,唯有西安还保持着十三朝古都的韵味,值得细细品尝。
俗话说,想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就要知道这个国家和民族是从哪里来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这西安,便是了解中华民族的最佳起点。克林顿选了西安,他很睿智。
纵观整个西安,虽然文物古迹众多,个个都是价值连城,个个都能惊艳世界,但最适合做大型接待活动的,非西安城墙莫属。也正是这座连世界文化遗产都没进入的城墙,让克林顿冒着耽误外交行程的风险,在上面多吹了1个小时冷风。
当时,克林顿对接待他的中国官员说:“我参加过世界上很多欢迎仪式,但是今天晚上,在古城墙脚下,你们有悠久历史内涵的这种仪式,我会终身不忘。”
上面这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套话,但不用对此纠结。只要知道,克林顿多待了1个小时是真的,而真实的原因,是他对西安城墙的防御体系实在太感兴趣了。不得不说,男人们对战争的痴迷古今中外从未改变。
与世界上众多城墙比起来,西安城墙的防御体系不是最强的,毕竟它也不是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现在的西安城墙,是明朝在唐朝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那时候的长安城,其外还有宫城、郭城,而整个关中地区,还有东门潼关、西门散关、北门萧关、南门武关四个关卡守护长安城。而后来明朝扩建时,西安的地位也只是一个秦王府,因此那些拿君士坦丁堡城墙与西安城墙互相比较的网友,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由此可见,西安城墙只是唐长安城的最后一道防线罢了,是当年统治者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当敌人已经逼近皇城的时候,统治者能做的也只能是逃跑了。因此西安城墙易守难攻,在防守上有一套非常精巧、完善的设计,“砖家”们给它取了一个很专业的名字,叫“五位一体防御体系”。
顾名思义,五位一体就是西安城墙有五道防线,第一道是护城河,第二道闸楼,第三道箭楼,第四道瓮城,第五道正门。一层又一层,使西安城墙成为一个坚固的堡垒。
护城河
西安城墙的前身是唐长安城的皇城,因为是内城,修建时并没有挖护城河。唐朝快灭亡时,唐昭宗李晔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唐长安城的地位迅速下降。这时,留守长安的节度使韩建决定把城市的范围缩小,拆掉了最外围的郭城不说,中间的宫城也被拆除,只留下孤零零的皇城。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当然要先挖一条护城河。
古人对于护城河是十分重视的。韩建挖河的时候,战火纷争,挖出的河并不是很好用,常常淤堵,因此后来五代时期,经常对此河进行疏浚,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这条护城河才算焕发生机。
1374年,也就是642年前,朱元璋任命宋国公冯胜“往陕西修城池”,西安城墙的格局在此时奠定,护城河的规模也被扩大。冯胜主持这项工作花了8年,拓展出的护城河深6.4米,宽2.56米,环城一周。又在护城河的内沿修了高1.92米,厚0.64米的壕墙,这第一道防线,足以让敌人生畏。
闸楼
闸楼是控制吊桥的楼,白天把吊桥降落在护城河上,让老百姓、做生意的、走亲戚的、朝贡的能够自由出入,晚上把吊桥升起来,西安城就是一座与外界隔绝的孤岛。
当然古人也是十分精打细算的。闸楼仅仅升降吊桥,未免也太浪费了,于是西安城墙的闸楼还可以打更和报警。一旦有警报发出,守楼士兵可立即拉起吊桥,断绝进城的路。在敌人进攻的时候,闸楼还承担起最前线的火炮发射和箭矢射击。
如今,只有南门还能看到闸楼的身影,西安城墙最古老的东南西北四门中,其他三门的闸楼都已不复存在,南门闸楼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依照明制重建的。克林顿参观的,正是南门闸楼。
箭楼
箭楼是整个城墙防线里的最高点,有30多米,目的是瞭望和射击。它的外墙体是笔直的,外面的箭射进去很难,里面的箭射出去很容易。箭楼墙面上布满了窗户,四面八方都可以射箭。每到战争的时候,这里就会织出一张密不透风的弓箭网。
瓮城
这个就厉害了,也是我参观城墙的时候第一眼被吸引的。瓮城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陷阱,当敌人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攻破外面的城门,以为能够进城大肆烧杀抢掠的时候,却发现门的背后还有一道门,或者更多的门。自己则被关在了一个狭小的四方形空间里,城墙上的守军正拿着武器对他们虎视眈眈,这将是多么悲痛的时刻。
这就是瓮城,由两道城门围起来,四面城墙上的守军一起朝下射击,把敌人关起来打。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成语,叫瓮中捉鳖。而这第四道防线,可以说是西安城墙防御体系里面的绝招,有着致命的杀伤力。
正门
正门就是瓮城里面那道门,打开此门,才算是真正的攻城成功。在电影中,我们总能看到一群攻城士兵扛着巨大的木头撞城门,作为观众的我心想,这编剧傻呀,就那木门,用火攻呀。直到我了解了什么是浮沤后,才知道火攻是行不通的。
我们现在能参观到的大部分城门,大到西安城墙的城门,小到那些地主庄园的城门,门上都有许多金色的门钉,一排排紧密排列。相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些门钉的作用,以为只是好看、装饰,但其实它们的名字叫浮沤,是有防御作用的。
在古代,人们把雨点打在水里飘起来的水泡叫做浮沤。城门上的浮沤就是据此形态建造,它能有效地防止火攻。木头做的城门是整个城墙中最薄弱的环节,如果敌人用火箭,或者把柴草堆到城门跟前放火,再坚固的城墙也会不攻自破。所以古人会在战争时往城门上涂泥,这些浮沤就是用来固定泥巴的,浮沤越厚,能涂的泥巴就越厚,一般的火攻也就失去了效果。
以上,便是吸引克林顿的“五位一体防御体系”。此外西安城墙还有许多值得探究的细节防御系统。
首先是:马面
在城墙的外侧,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凸出来的平台,与城墙顶部在同一平面上,因为外观狭长,看起来像马脸,所以被被称为马面。它的功能是消除城下死角,两个马面之间一半的距离,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绕到城墙脚下的敌人,设计得十分精巧。
再来是:敌楼
敌楼是建在马面之上的建筑物,和箭楼一样,它能够瞭望,发现远方敌人的动向。敌楼还能屯兵,储藏武器,我把它称作腹黑防御系统。你想想,双方厮杀的时候,如果敌方很强大,好不容易把城墙上的兵杀得差不多了,但这时候又从敌楼里面走出来一批,你说敌军会不会气得吐血?
最后是:女儿墙
很别致的名字,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还以为这里发生了很多粉红故事,所以才叫女儿墙。结果它只是一面没有垛口的墙,在城墙内侧。因为西安城墙顶部有12-14米宽,没有战事的时候,士兵们常常在上面操练,为了防止兵士往来时不小心跌下楼,才设计了这面女儿墙。
好了,这就是西安城墙的防御体系,足以让你在城墙上看得眼花缭乱。古人的智慧,都凝结在了城墙上那些巧妙的设计里,以至于知乎上总有人问:“西安城墙防御系统那么强大,到底有没有人攻破过?”
答案我暂时不回答,请大家先听个故事。
民国年间,1926年春,也就是90多年前,一个叫刘镇华的军阀,发誓要攻破西安城。他集结了1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到西安城墙脚下,打算将西安一举击溃。在刘镇华眼中,陕军装备低劣,根本不堪一击。
彼时的西安城内,只有1万守军,由杨虎城和李虎臣两位猛将率领。他们一个负责城东、一个负责城南,配合得十分默契,硬生生和刘镇华周旋了八个月,从春天打到秋天,西安城仍然固若金汤。
刘镇华有大炮、有炸药,比西安守军的装备要好得多,却被属于冷兵器时代的城墙拦住了,这一仗给了刘镇华重重一击,他的十万大军伤亡惨重。
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二虎守长安”,也是对西安城墙强大的一个印证。
那么历史上西安城到底有没有被攻破过?当然有,不过攻城者需要使用一些非常手段。
300多年前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就非常善于攻城。他有一个非常奇葩的战术——挖城墙。攻打西安的时候,李自成命人在西安城墙脚下挖出一个又一个洞,令守城者防不胜防,导致明朝末年的守城将军一提起李自成就胆战心惊。
随着李自成在西安城墙挖的洞越来越多,城内军心动摇,守将王庚子终于忍不住了,他打开东门,自动投降,西安城不攻自破。
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再也无法看到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想象力丰富的人,倒可以站在城墙上自行脑补,我们平常人,能够在城墙顶上感受它的沧桑与恢弘,就足以。
如果当年的修城人知道有一天,西安城墙失去了防御功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旅游景点,他们一定会十分欣慰。看看他们给城门取的名字,南门叫永宁门,寓意永远安宁;北门叫安远门,寓意远方西域要安定;西门叫安定门、东门叫长乐门,都是和谐,没有战争的意思,可见他们有多么渴望和平。
很庆幸,我们生在了和平年代。
小提示:
文中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无他意。若有不妥之处,请留言告知,万分感谢!
原创不易,允许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