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里经济也愈加发达,各行各业百花齐放。年轻一代不再下乡进厂,而是接受更高的教育,要么自主创业,要么进入企业工作。在职场中寻得一个靠谱的师傅领进门是最快的成长方式,可找师傅容易,难在“靠谱”二字。因此,大多数进入管理岗的人,都是凭着模仿上级领导的风格和方式自行摸索,或是找两本教人“如何管人”的书作为参考。事实上,很多人看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搞不好管理,甚至有人宁愿回到基础岗位做执行人员。上级和下级之间似乎总有一道难以调和的鸿沟,上级抱怨下级眼高手低、消极怠工、执行力差,下级抱怨上级占抢功劳、甩锅狂人、爱给人穿小鞋,这些问题一直是职场的热门话题。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不禁要问:走上管理岗的人是否真的具备管理能力?他们对别人的管理是否建立在将自己管理好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学习管理吗?身处管理岗的人可以做点什么,改善管理上的问题?做了的话,效果怎样呢?这些问题,正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解答的。在这本书里,作者从多个视角,找到管理中高频问题的根本原因,探寻管理者应当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作者彼得·德鲁克长期研究管理学,曾为IBM、通用汽车等大型企业的顾问,相继发表了关于管理学的大量经典著作,他既是推动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先驱,也是现代管理学中经验主义管理思想流派的创立人。德鲁克是管理学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在德鲁克看来,管理者在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前提下,是无法管好他的同事和下属的。作为一名管理者,应当认识到身体力行的重要性,在自己都管不好自己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错误的榜样。这一点与我们中国“任人唯贤”的观念不谋而合,但除了品德、学识以外,还需要学习一些好的习惯,这些好的习惯可以帮助管理者解决时间管理、用人和决策上的问题。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德鲁克认为管理岗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对于“管理”这一概念需要重新认识。其次,通过对管理者的观察,德鲁克发现在职场上,表现高效的管理者都有好的工作习惯,这些习惯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获得更好的结果和效益。最后,管理者区别于执行者便在于做决策,而管理者所作出的决策将实实在在的对企业效益、团队价值和人员培养开发产生影响,所以如何做好决策是个重要的事情。
为什么说管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呢?在传统的观念里,人们认为管理就是一个人给一群人分配工作,然后监督他们工作,确保分配下去的工作按时按量的完成。德鲁克却认为,这是以体力工作者为主体的管理方式,用这种管理方式开展工作的管理者,本质上更像是监工,他们的工作仅仅只是把任务分配和收集的过程。他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流入社会,劳动主体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所以对于管理的定义也发生了改变。管理者不再定义于是否有团队,或团队规模的大小,而是管理者本身的工作和决策是否“有效”。
管理者的工作范畴也不再是单纯做任务的分配整合,而是通过计划、组织、整合、激励和考核,做影响企业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在这样的定义下,即便是没有主管职务的普通员工,他也可能是一位管理者。相反,如果一个拥有主管职务的员工,仅以执行任务为满足,他就只不过是别人的上司而已,并不是管理者。
高效管理者都有哪些共同的好习惯?德鲁克提出,通过在工作中养成好的习惯,既能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快更好的做到卓有有效。这一观点告诉人们,卓有成效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做到的。德鲁克平时接触的多是高级管理者,他在和这些管理者的沟通接触中发现,他们在工作中都会遇到以下几种困难:大量的时间被用于协调同事、下属、合作伙伴的事务上,需要解决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情,这导致时间被碎片化;企业常通过拔高对员工的要求,企图借此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恰恰限制了发挥人才的优点;目光被局限于公司内部的问题和挑战上,并且很容易偏重某一垂直领域,导致无法敏捷的铺捉到外部的趋势变化。就以上这些问题,德鲁克在大量观察、分析和总结后,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管理有限的时间、有“重视贡献”的意识、扬长避短的用人法、分轻重缓急做事。
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的原理是:写计划和完成计划。很多人用一段时间就抛诸脑后了,因为计划很性感,落地很骨感。在时间管理上,德鲁克并没有急着教人如何管时间,而是建议先记录时间的去向。这个很好理解,就像理财一样,要开源节流就得先知道钱都花哪儿去了,而记录是因为记忆常常给我们提供错误的信息。
在掌握了时间的去向后,便是对时间进行分析,看看过往有哪些时间是花在了不必要的事情上,哪些事情是由于没有远见或是沟通成本高造成的重复花费,哪些时间是由于自身忽略或懒惰造成的拖延,哪些时候由于浪费了别人的时间从而变相浪费自己的时间。分析出来以后,再进行适当的删减合并,尽可能的挪出不被打扰的成块时间——也就是时下流行的番茄钟,不断调整和优化。再将事务按重要等级划分,这个概念已经被普遍运用到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有两个观点。一是,每次只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二是,摆脱已不再有价值的过去。
贡献意识是本书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意义在于挖掘工作中尚未发挥的潜力,避免管理者用屁股决定脑袋。这里所说的贡献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直接成果、对价值观的承诺、培养与开发明天需要的人才。直接成果和培养未来人才最好理解,公司业绩、利润属于直接成果,技能培训属于人才培养,这两者是显而易见的。价值观的承诺可以理解为对企业文化、社会道德、为人原则的坚守,是一种隐性的贡献。
提到用人也是管理者较为头疼的一点,下属的脾性各人不同,如何让他们在工作中扬长避短是一个问题,德鲁克还提出应该关注如何发挥自己和上级的优点,这又在近年所流行管理老板的理论中得到了验证。发挥人的长处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择人,书中提出不要只想着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还要想这个岗位的要求是否合理,避免因人设岗。二是职位设计涵盖要广且要求较严,要让人才在岗位上处于“伸手够不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合理挑战中。三是用人的时候要考虑这个人可以做什么,不要局限于某一个岗位。最后是用人所长的同时容人所短,包容这件事就不必多说了,做一个心胸开阔的管理者。
管理者应当如何做有效的决策呢?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作者对管理者和非管理者的区别定义之一,就是管理者需要做决策。这里所说的决策不是对日常事务的安排,或是临时发生的事件做一个就事论事的解决方案,而是能够以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为基础,做出对企业发展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决策。
做决策跟官老爷断案一样,须得搞清来龙去脉,把握事件表面之下的本质,这才是做出好的决策的根本。还有几项决策要领,包括明确目标和边界、决策后的行动要能落地、接纳不同意见、克服偏见,这些要领无非是给管理者提出一个方向来,真正困难的是管理者在实践中的洞察与见解。
你可能会想,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出的这些观念,似乎老掉牙了,多多少少在朋友圈和知乎上都能看到相应的文章,比如时间管理、人才管理等等,甚至他们比这本书更全面更接地气。对此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管理学兴起的时间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中国开始受到关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首次出版于1966年,距今已有五十多年。
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茫茫书海中寻找到有价值的那本,无非就是看谁经得起时间的冲刷。即便是到了现在,我们仍然在寻找管理自己、管理时间、管理别人的办法,我们仍然在为了如何做决策而困扰,我们仍然面临德鲁克提出的那些困难。他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验证,这本书告诉我们管理不只是学会如何管别人,更需要关注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系统思维的养成和人才的培养,这便是我们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