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兹拉特》授课实录
师:
我们今天上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格的小说《山羊兹拉特》。兹拉特是一只山羊的名字,山羊怎么会有名字呢?这说明这是一只得到主人喜爱的山羊,就像我们有些同学家里养了宠物,会给它起一个名字一样。
我问一下我们班里有哪一个同学家里养了宠物,麻烦举手示意一下。
好,黄丽萍你说,你们家养了什么动物?叫什么名字?
生:
我们家养了只猫,叫咖啡。
师:
还有谁家有宠物啊?陈慧萍,你说。
生:
我们家养了条狗,叫王子。
师:
动物都通人性,你们叫它名字,它就摇着尾巴过来了,是不是?兹拉特会不会也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这篇小说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展示ppt)
辛格12岁时候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立志成为作家。他的作品富有古典气质,擅长创作宗教和魔鬼故事,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1978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因为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他的作品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这种反映有没有表现在这篇小说里呢?
昨天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林哲浩,你来说。
生:
这篇小说讲了一个叫阿隆的孩子和一只叫兹拉特的山羊在风雪中相依为命的故事。
师:
对。其实这是一篇很“浅”的小说,适合做儿童读物,你们看下面的注释1,选自《外国儿童文学名作导读本》。一篇浅的小说,我们能不能读出一些深意来呢?
我们翻到课本79页,这个单元的话题是“情感”,感动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志之一,有一类小说所追求的是以情动人,用情节去感动读者。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课文,看看这篇小说中有哪些能打动、感动我们的地方,用红笔做上记号,等下来交流。
(学生阅读5—7分钟
好,我看到好多同学都在书上做了标注,我们来讨论交流一下。
生:
我觉得开头就制造了感动的情节。“当阿隆把山羊牵上通往城里的路时……一头山羊绝不应该提什么问题。”写出了山羊对阿隆的信任。上面还有他们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莉昂也哭了起来。”、“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都让人感动。
师:
对,小说一开始就表现了山羊和阿隆一家的信任。卖羊是无奈、是不得已。人虽然很喜爱羊,但此时羊毕竟只是家畜,他们为了生活的困窘和过节的用度,只好把它卖给了屠夫。你们怎么理解这种情感?
生:
我觉得是一种既信任又不对等的感情。
师:
既信任又不对等,这个理解太好了!这个时候人是人,羊是羊,是一种有区别的爱。
我们接着来讨论。
生:
“它用那温和的眼睛似乎在问:‘这么大的风雪,我们为什么不回家?到底要去哪儿?’”这个很感动。我好像看到那个情景,山羊对阿隆的依赖。
师:
兹拉特很惊讶,它用眼睛说话,这种写法是不是很童话?这是对山羊的心理描写,是拟人的写法。我们记住,从一开始,作者就是把兹拉特当做人来写,山羊似乎会说话,会和阿隆交流。这个关系很融洽和谐。还有呢?
生:
还有写下雪的时候“寒风怒号,掀起阵阵雪旋,……兹拉特停住脚,它再也走不动了。……咩咩地叫了起来,仿佛请求主人带它回家。”这个和后面“尽管外部极冷,可草堆里却是那么暖洋洋的”、“草堆里的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这个对比很鲜明,我觉得很感动,草堆是他们避风雪的一个乐园。
生:
这里还有一句:“兹拉特在他眼里,简直就像是他的妹妹。”说明阿隆对兹拉特的喜欢,他们在风雪中相依为命,互相救助。
生:
兹拉特帮助阿隆度过了难关。这一句:“兹拉特并不习惯这样的挤奶法,不过它纹丝不动。”说明山羊对阿隆的付出,这里很让人感动。
生:
我觉得他们在草堆里的对话很让人感动。
师:
你来读一读。
生:
(读74页的对话,“咩”的反复出现让同学发笑,气氛活跃)
师:
你刚才读了很多“咩”,为什么这里不写兹拉特的心理活动,或者干脆直接写山羊说的话?如果要写的话,会是怎么样的话?
生:
(笑)我觉得这里就写“咩”比较好,因为这里是记录他们的对话的,“咩”也能安慰阿隆,而且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生:
可以想象兹拉特的对话。比如说第一处,可以说:“阿隆,我们现在虽然很糟糕,但是我们可以在草堆里取暖,困境会过去的。”第二处可以说:“是啊阿隆,幸亏我们找到了这个草堆。”第三处可以说:“阿隆,你不用担心,我吃草,你可以吃我的奶,待多几天都没有关系。”最后可能是说:“我也明白你的意思,我们彼此需要,互相救助。”
师:
对对,这个想象很对,很好。但是我比较赞同前一个同学的意见。辛格曾经这样说过:“在一种激情的过程中,最不能直接显现的就是它的顶点,否则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在小说创作中,有些情节要交代清楚,有些情节则需要留白。尤其在情感的处理上,要有节制,节制胜于放纵。
还有吗?还有谁要发言?
生:
我觉得对雪后的景色的描写也很感人。“第三天夜里,雪停了。……夜空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圆月在雪地上洒下片片银辉。……一切都那么洁白,那么安静,沉浸在宏大天地的梦幻之中。星星显得那么大,又那么近。月亮在苍穹中游弋,就像在大海里一样。”我觉得很美,像童话一样。
师:
读的很好。这一段景色的美好还要和前一段写风雪对照起来。你们看:“外边始终一篇乌黑。雪继续在下。寒风呼啸着……就像恶魔狞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童话般的圣洁,真的很美。
还有,好,你来说。
生:
后来阿隆和兹拉特回家了,回家以后山羊成了阿隆家里的正式一员了。“阿隆的母亲也能每晚做些油煎鸡蛋薄饼给孩子们吃,兹拉特也有一份。……”
师:
你觉得这种关系跟小说开头描写的关系有不同吗?
生:
我觉得有不同的。开头兹拉特是一只他们家养的羊,最后经过和阿隆的同甘共苦,建立起来了亲密的感情,已经成为他们家的正式一员了。也就是说更加亲密了。
师:
对,这种感情是经过考验的。共过患难的感情是最铁的。我们一起来读最后的对话。
生:(齐读)
“有时,阿隆问它:‘兹拉特,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三天三夜吗?’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咬咬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咩——’”
师:
这样的对话是亲密的、温馨的,我有理由相信兹拉特完全理解阿隆的意思,他们在互相救助中达成了彻底的信任。
故事是简单的,“浅”的,但也是美的。这种美很彻底、很纯粹,所以可以把这篇小说当做童话来读。但是同学们,我们还能不能读出其他的深意来呢?
我给大家找了一段作者的话,是辛格在获奖时的演说词:
“真正的作家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家庭正在失去其精神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没有什么科技成就能减轻现代人的失望感、孤独感、自卑感、惧怕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仅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而且不信任人类自己,甚至连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不信任。”
结合这段话,大家谈谈看,有什么想法。
生:
我认为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可以做深入的理解,就是说他通过写一个童话式的故事,传达出人和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从而呼唤人要信任动物,更要信任人。就是说,这是一篇关于信任的主题的小说。
生:
阿隆十二岁,兹拉特也是十二岁,他们一起长大的,这也是他们信任的基础吧。还有,阿隆一家生活很贫困艰难,但是这种信任和爱可以帮助他们,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也就是说情感可以超越贫困,成为一种生活中的慰藉。
师:
说的太好了!所以辛格的创作里也许始终贯彻着这种思想,这使他的小说具备了一个高度,一个关注人类普遍处境、审视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人类只有互相信任,才能在这个孤独的星球上生活得更美好。这是他的小说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原因吧。
(板书:情感可以超越贫困,成为生活中的慰藉)
爱,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永恒的母题,爱是最高尚的情感,爱是一种胸怀,它宽广包容、平和慈悲,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超越了贫富尊卑的差异、国家与民族的界限,使人们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它是真善美的结晶,使人们忘记仇杀,忘记自己的伤痛。我们在享受动物、社会、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感动之时,是不是也应该关注他们,必要之时伸出援手呢?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但老师希望我们在这节课研读这篇小说引发的思考可以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