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自己上小学的时候,从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到三年级写作文,似乎没有课堂上专门讲过如何写作。此后一直到初中高中,依旧没有任何老师讲过怎样写好作文。语文课本上有写作的专题,但所有老师都没有专门当回事,几乎没有分配时间教学。可能有写老师花过时间,但印象中似乎也是泛泛而谈。对于学生来说,效果几乎可以忽略。直到今天,语文课程中的作文板块教学,似乎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即便是在上海。当然,我还没有深入调研,但从学生们和家长们的口中了解的,与我当年的印象区别也不大。
学生对写作文的恐惧,是因为他们不得不面对,却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处理。“我就是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因为我没有练习过如何面对这样的事情。”但事实上,写作和做菜、足球、书法、学车都是一类事:需要学习而已。
任何学习都是把整个学习内容拆分,分阶段,再细分为每课时,有一个标准。虽然每个初学者情况不同,但针对大多数人标准是适用的。余下的任务就是一项一项地让学员学会。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示范。这是老师或教练的重要价值所在。我们学书法或者体育项目,许多细节都需要老师示范,甚至看好几遍,才知道该自己该怎么做,然后再不断练习。
唯独在写作这件事上,从小到大,并未遇到过老师示范的。现在想来,老师们似乎自己也不善写作吧。直到读博士,导师让我拿着文章去家里,从字句斟酌到谋篇布局,再到大标题小标题的拟定,全部讲过一遍。在期刊出版前,又和编辑沟通往来,前前后后修改了四十多次。从那之后我才明白学术论文怎么写。但这是学术论文的写作。
在B站上看到上海师范大学的给未来语文老师开设的课,教授提到张志公先生的话:“凡是作文写的好的,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并补充了一句:凡是作文写的差的,都是老师教出来的。
我目前越来越强烈感受到这个问题里面的关键。除了老师自己不会写作、教学时间分配不够等比较笼统的回答,最关键是“示范”的缺失。
这应该是很简单的原理,没有哪个篮球教练自己不会投篮的,篮球课上一定有教练的示范,而且尤其是细节要领的展示。书法课上也没有老师不示范的,展示提按转折各个动作要领,让学生找到感觉。唯独作文课,“主旨”先另当别论(语文课的主旨都是别人给定的,需要学生领悟;创意写作课的主旨则是学生自己决定。)关于条理、结构、详略、用词等等,每一项都需要花时间专门教学,并且亲自示范,学生才能掌握。
上个月的一次课,我自己拿同一个题目写了三篇范文,告诉学生什么事“叙事视角”和“详略得当”,不少学生当即表示明白了。并且在后来的写作中,便试着运用了。
如果没有示范,学生很难相信你的指导,并非他们不能理解,而是不能相信——没见过真东西。直到看见你写出来的成品,他们才会懂:哦,原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