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没读李开复著的《人工智能》之前,我一直是一个享受人工智能的普通人,并且享受的乐此不疲。
如今读了李开复著的《人工智能》后,突然间让我从乐此不疲中惊醒,并且懂得了冷静、深思、甚至有了紧迫感,同样也幻想,如今人工智能真的悄悄的来临并且逐渐普遍,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个多变的世界呢?
而回答此问题前,首先我们思考一下我们了解人工智能吗?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呢?
曾经我们以为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和我们人类很相似的机器人,可是当工智能的普遍,比如人工智能撰稿、美图秀秀、人工智能驾驶以及计算机战胜盲人棋手;计算机深蓝战胜象棋冠军;谷歌公司的AlphaGo轻松战胜人类最顶尖棋手李世石。
我们还会这么认为吗?那么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呢?在这本书里就对人工智能做了一个新的定义,人工智能就是一种会学习的计算程序。
而这一定义几乎是将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等同了起来。在第三次的人工智能热潮中,深度学习几乎垄断了人工智能领域里所有流行的技术方向。甚至,很多科学家都称自己为深度学习专家,而不是人工智能技术专家。
那什么是深度学习呢?
深度学习就像我们人类的成长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求知,人工智能也一样,它通过模拟我们人类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来强化自己。
人工智能与人类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人类会疲倦,需要休息,人工智能不,它非常勤奋,而且不会觉得累,只要有一根电源、一根网线,它就可以日夜不间断学习。
同时,我们人类学习还需要一间教室,一张书桌,人工智能则是在互联网中的海量数据中去学习。
那么深度学习会满足什么技术条件呢?
一 必须有一个运算能力无比强大的计算机
二 还要有海量的数据库
满足这两条件后,就要把计算机要学习的海量数据,丢进一个类似于人类大脑的深度神经网络,让这个深度神经网络不断分析、总结规律,而这个过程就是深度学习。
而当下最热门,最具代表性的深度学习就是谷歌大脑。
谷歌大脑是谷歌公司在2011年建立的深度学习框架,一共使用了16000个超级计算机处理器。
当时谷歌公司让谷歌大脑在网上看了一千万段视频,然后它学会了如何从视频中辨认一只猫。
今天,谷歌大脑已经可以帮助谷歌公司解决横跨多个领域、几乎所有人工智能的相关问题。
谷歌大脑是深度学习的一个代表,我们国内很多高科技企业,也已经开始纷纷建立人工智能研究团队,计划建立类似谷歌大脑的深度学习集群。
逐渐的我们就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只知道计算机通过深度学习学会了什么,却不知道它究竟掌握了怎样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根本不知道它是怎么想的。
那么计算机会不会失控?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图灵测试,我们安排一个人和计算机通过键盘和屏幕进行对话,然后让它辨别和它对话的到底是人还是计算机。
如果这个计算机知道你在测试它,而它不想让你知道自己会思考,假装自己是一台计算机,那么我们就需要想一想,到底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呢?
当深度学习改变了一切,它让计算机和人类下棋的思路和人类不同,并且将人类远远摔在身后,当计算机知道我们在测试它而它不想让我们测试它,知道自己在思考,那么它已经不再是一台冷冰冰的计算机了,而是一个超级版的人工智能了。
当超级人工智能的学习再次在互联网中学习这个世界上所有知识,那就可怕了,因为他不仅有了像人类一样的思考,还有了比人类学习速度快无数倍的学习能力,同时又有着几乎无限的记忆空间,那么他们会不会有朝一日成为世界主宰呢?
就像多年前风靡一时的电影《黑客帝国》,他们会不会以保护人类,而去残害人类或者奴役人类呢?虽然在目前还属于科幻电影,但根据摩尔定律看,在科学发展的时间纬度上呈现的加速度发展趋势,每隔两年人工智能就能做到我们之前以为二十年才能做的事,而人类的大脑目前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思维,那么这种假设和科幻还会远吗?
2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威胁论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人工智能还有什么是他们做不到的呢?我们那些特质是人工智能无法代替的呢?
其实谈到超级人工智能,目前只是一个假设,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人工智能威胁论不仅是少数科学家观点,还包括很多主流派科学家《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就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
作为地球上少数有能力用数学公式精准描述和推导宇宙运行奥秘的人,他并不否认现代科技、商业发展中,人工智能所发挥的作用。
而他担心的则是人工智能和人类进化不对等的问题。此外就是人工智的普及所导致的人类失业的问题。他说:“工业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可能让事业潮,波及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修理、维护、制造人工智能设备的工作。”
而作者李开复却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要比想象的要快,但它只限于垂直领域,比如围棋、智慧治疗、自动驾驶,而人工智能的重大的技术突破则要比预想的来的晚。
对此还有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我们只不过是把他人性化了而已。他本质只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或者只是执行特定的任务而已。
它是究竟会不会发生,科学家门也持怀疑态度,所以未来会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至今仍然无法做到的还有很多,比如情感,情感里的欢乐、忧伤、勇敢、恐惧……以及信任和尊重。
还有就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拥有自我意识,它是不会考虑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但哪里去,也不会追求尊严和自由。
3
那么当我们了解人工智能也有不可代替性,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多变的世界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即将迎来的五大行业的变革吧!
从十八世纪三次工业革命后,使我们的生活水平、协作方式、社会结构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人工智能我们也可以看做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那么我们已经不能只考虑科技带来什么发展,而是考虑人工智能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结构造成什么样的变化。比如就业。
当几次就业革命以后,手工业被机器取代,手工劳动者变为产业工人后,人们开始有了骚动,担心人工智能来了会不会抢走我们的工作,让我们失业?
可这就是必然发展的规律。作者李开复说,以短期来看,我们必须会被这种取代而阵痛,但从长期来看,其实工作岗位不会消失,而是转变了新的形式。比如马车被取代,马车夫,马车制造商大量失业,但是新兴的行业创造了更多的岗位,甚至比之前要多的多。
那么哪些行业被取代呢?李开复在书中提出了“五秒钟准则”,只要是我们的工作内容如果需要五秒钟就能完成的就能被取代。只要一项工作内容需要缜密思考的就不容易取代。比如深度评论和人物采访,要深度推理和归纳的工作就不容易取代。
那么即将变革的五大行业分别就是自动驾驶、智能生活、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能艺术创作。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科学家郝景芳在短篇小说《北京折叠》中描绘了一个未来的生活图景。
在未来的世界,北京折叠成了三个不同的空间,第三空间住着五千万底层工人,他们依靠分拣垃圾维持生活;第二层空间住着两千五百万个中产白领,依靠服务业获取微博收入;第一空间则住着五百万个当权者。
在时间经过严格计算和隔离,每隔一段时间折叠一次,将一个空间露出地面,每个空间互补来往;掌权者生活更精致,拥有更多的时间;底层人民只能勉强度日,拥有一点夜晚时间。
如果人工智能没出现,那么这篇小说充其量就是个科幻小说,可现在书中的情形还离我们远吗?之前很多文学里大量批评社会基层被分化,被剥削和压迫,如今他们连被压迫的机会都没有了。那么他们会何去何从呢?
为此作者李李开复在书中提出了一种更为积极的可能,那就是用开放心态迎接新世界。
他认为人工智能取代了人类的反复劳动,有可能是件好事,这样就意味着人类有可能是一次整体解放。当全世界所有人不要工作还可以保证人类物质富足时,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旅游、娱乐、享受生活,也可以从事艺术工作,做更有意义的事。你可以努力学习从基层奔到中层,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努力让它变现。
总之人工智能本质就是工具,究竟是合理利用工具还是被工具利用,我们现在就要拥有主权,不想被世界跌幅,那就跳出舒服圈,挑战极限努力吧,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