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23
米哈里在《心流》第6章中探讨了思维之乐带来的心流的可能性。
除了感官上的乐趣之外,阅读被认为是一种知性的心流追求,实际上,由思维带来的心流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读乐谱,下棋,听音乐,绘画等等,这种种的艺术形式既构建了人的精神家园,更为人带来精神上充沛的幸福和自足,这是一种心灵上的无上幸福。
一,现代社会中的心灵的失序与混沌
我们身处一个物欲泛滥,飞速行进的社会,繁忙的城市化工作和庞大的社会机器不断侵蚀着人的精神空间,虽然社会进步了,但人却更加不自由了。米哈里就揭示出了这样一种心灵的混沌,文化与社会系统分配给我们不同的社会角色,并以此要求操纵和塑造着我们,直至我们进入并不安稳的梦乡,这样的社会生活控制我们主要的注意力,然而“在独处,无需集中注意力时,心灵没有秩序的原貌就会显现出来,它无所事事,如脱缰野马,往往停留在令人痛苦和困扰的思绪上。”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庞大社会组织运行当中,每个人都像蚂蚁般井然有序,然后一旦脱离——无论是下班后节假日或其他无所事事的时空当中,我们的心灵迷茫而混沌。
每次在乘坐公交地铁,都会目击这样失序的人群,他们也恐惧心灵的失序,于是用手机消磨时间,刷新闻,追剧,听音乐,玩游戏,在一一列数百上千人的地铁中,静谧的可怕,只有头顶广播,机械重复的女声。
他们只是转移了心灵失序的注意力,然而又陷入到了手机的另一种控制当中。
二,思维何以为乐?
尽管现在人多以外来刺激——如电视,手机,药物闲谈八卦等等——来保持心灵,不至于陷入混沌当中,但有些人却有种杰出的能力,他们或有高超的记忆力,丰富的心灵而独立自主,这便是一群米哈里称之为可享受思维之乐,自得其乐的人。
“当一个人学会一套象征体系,并且有能力加以运用时,他就在心灵之中建造了一个随时与他同在自给自足的世界”。
米哈里以冰岛为例,冰岛是一个常年天寒地冻的国家,在这片极度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却出现了大量的诗人,原因是“在与世隔绝的寒夜里,他们躲在摇摇欲坠的茅舍中为火吟诗,忘却室外还有北极寒冷怒嚎不息。如果冰岛人必须默默听着风声度过这些夜晚,他们的心灵一定很快会被恐惧和绝望占领,但他们借着诗的品质和韵律,用文字意象表现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成功的控制了体验”,正是如此,即便外界残酷不仁,拥有文字,心灵法则的人,“在汹涌波涛中,找到了清醒的小岛”。
这意味着什么呢?
文字也好,思维也罢,并不仅仅意味着文化表现,文字诗歌或其他的一切艺术的文化的形式是精神寄寓的处所,无不帮助抵抗着外部世界对我们精神心灵的宰割,操纵,蒙骗,愚弄,因为拥有内在构架的心灵是坚强而充沛的,而徒有空无虚妄者则会让外界趁虚而入,带来心灵的失序和混沌,最后不是迷失便是随波逐流。
三,教师的思维之乐从何而来?
教师或许不能像诗人,画家,哲学家那样,在艺术的天地中自给自足,但也享有着思维之乐的可能性,最直接的方式是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世界,以达到忘我的状态,对于作家而言,这个世界是文字,对于画家而言则是绘画,而教师呢,许多杰出的教师都有一个共性,在自身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找到了可奋斗的有挑战的目标,或许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教育随笔的发表,是师生关系的交织,困难学生的唤醒,并为此全心投入,在一次次跟踪反馈当中找到自己努力和耕耘的很基于价值,并由此不断的提升挑战深度卷入如此循环这样的状态不正是丰沛而充盈的吗?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健身,书法,摄影,绘画,或者是舞蹈,手工,养花……其中,阅读是最“廉价”但又最充实的一种爱好。沉浸在这些爱好中教师也能够享受全新投入所带来的那种心流的巨大幸福心灵的充实。除了阅读之外,我自己在健身时就有这样的感受,两个小时中,摆脱工作和人际的束缚,纯然沉浸在身心世界中,在动作起落,呼吸轮换,汗流浃背中,身心迎接着巨大的考验,但是咬牙坚持以后,那种心灵的经过磨砺以后的自豪,自足,难以言表。
而这样的过程,哪一刻受限于物质的牢笼,又有哪一刻不渗透着思维之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