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018年上半年,我的身体时常觉得僵硬;脑袋好像总是被绳子勒紧勒紧再勒紧,已经不能好好思考,感觉自己变得木讷;和同事、朋友说话时常担心自己会不会说错,别人会怎么想,感觉已经不会交际、不愿说话。
我意识到自己每天都很焦虑,我分析自己焦虑的来源:房子太贵,我买不起,别人都几套房了;别人都有娃,我还没有;我的朋友在进步,我好像在原地踏步;我已经很努力,学生成绩仍然不够好;工作总是有各种考核,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我以为都是破事太多,我就是比别人运气差。我坚信就是这样的。既然已经这么差,我还能怎么办呢?只有和不幸抗争到底,所以我就苦逼的努力着。
《控制焦虑》的作者阿尔伯特·埃利斯告诉我:并不是事情太糟糕,只是我的信念和看待问题的态度出了问题,我的脑子里有太多的必须、应该和务必。我的工作应该尽善尽美,不能有一点延迟、不完美;学生应该考个好成绩;我应该要进步;我必须要孝敬老人;我一定要尊重老同事;我一定要保持好身材;公开发言要精彩……这太多的“应该”让我随时准备战斗,不能放松。
《控制焦虑》中提到很多种控制焦虑的方法,比如:放松法、模仿法、辩论法、积极想象法、问题解决法、无条件自我接纳、无条件接纳别人……每种方法都有案例说明,是一本很实用且有操作性的书,当你焦虑的时候,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你喜欢的方来缓解焦虑。
我最喜欢用的方法是: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当我发现自己的想法里出现“必须、一定”这样的词汇时,我就会采用“辩论法”来控制焦虑。不让自己陷入“必须”当中去。
我也喜欢“无条件的自我接纳”。以前接触的一些书也提到:接纳。那时的理解:就是要接受自己的好和不好;对于接纳别人,就是要忍受那个人的不好。
这次我有了更多的理解:无条件接纳自己,是不笼统的把自己看作坏人或者好人,人很复杂、人会犯错,我们评价一个人时是去评价他的行为、思想。一个人做了一件错事,我们只能说他做的事是错的,不能就说他是一个错的人,一个坏人。无条件接纳别人,是接纳那一个人也包括环境,但如果他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并不需要接受他的行为。
生活中,我试着去接纳自己,也试着让别人接纳自己。我的朋友向我抱怨:他找不到新的工作,真是个无用的人。作为旁观者的我当然知道他说的不是事实。于是我说:你当然不是没有用的,只是你现在希望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可是还没有着落,你有种无力感。其实,你挣钱养家,当然是有用的;你关心家人,也是有用的……
书的结尾部分提出200多条箴言,帮助焦虑的人控制焦虑,其中有这么几条是我喜欢的。
“我可以学着去做。
这句话让我看到一种不断向上的样子,不停步、不退缩、不颓废。有一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自信;但又没有那种我必须做到的逼迫感。以后遇到新知识、新技能,我都可以用:“我可以学着去做”来代替“我不会”。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的。付出努力,仍然可以得到更多真正想要的东西,避免更多我不想要的东西。”
“发挥创造力,不断尝试,不去要什么保证,我会享受到努力带来的成果。”
未来、疾病、意外这些不确定总是困扰着我,让我寝食难安,我多么希望未来都是好事,没有任何意外,然而很多书都告诉我,只有死亡是确定的,其他一切都不确定。这两句话表达了一种积极的态度,这是我喜欢的。
那些正处于焦虑中的人可以看看《控制焦虑》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会知道焦虑来自哪里,还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且合适的方法进行练习,说不定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霍尔德·尼布尔曾说:
“我最好应该勇敢地改变我可以改变的的事物,平静地接受那些我不能改变的事物,并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我想说:
“我最好应该勇敢地去改变我的那些非理性的信念,平静地接受那些并不那么糟糕的事情,并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