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部分90后被大人把持的媒体描述成不学无术、抽烟喝酒烫头的非主流,等了一年又一年,自己人进了各种媒体、自媒体挥洒热血与能量的时候,突然被告知,我们这一代人还没来得及向世界发散魅力,已经秃头了、出家了、孤寡了、油腻了、中年危机了。是这个样子吗?
2017年,90后最大的危机不是没钱,不是单身,不是找不到工作。
而是开始担心自己年纪轻轻就被残酷地划入“油腻的中年人”这样的行列。
没钱可以挣,恋爱可以谈,找不到工作可以再投简历。
但是身体一旦开始有了衰老的信号,便标志着不再有年轻肆意挥霍的资本。
以前的90后,通宵上网游戏蹦迪唱歌从来是小事一桩。
现在的90后,保温杯里泡枸杞,冬天刚到就加秋裤,抽完烟马上吃片维生素压压惊。
我们90后真的是很惨的一年。
各位小姐姐小哥哥行行好吧,如果可以,我们这帮既没秃头,也没孤寡的天选之90后,还想挤进明年六一儿童节的革命队伍里呢。
铺天盖地
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这届90后擅长自黑、自嘲,擅长说俏皮话,擅长把深沉、负面的东西解构得娱乐化,这是很多苦大仇深年代里成长起来的父辈、祖辈基因里没有,骨子里也不擅长的东西,我们更自信而宽容。
作为和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90后们大概已经注册过十几种社交网络,每种都会让你“用一句话介绍一下你自己”。一副,你在乎的我可能都不在乎
于是我们能发现,小哥哥像当初的小姐姐,说话都是emmmm,吃好好,碎觉觉,要亲亲要抱抱要举高高:而小姐姐像当初的小哥哥,说话我靠老娘咋地咋地,我来,,,为此,一方面,所有人看我们90后,什么标签都往自己身上揽,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地矫情;一方面,我们90后自己也很烦,明明我都这么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了,你们这帮人怎么老觉得我们不对劲啊?
我们很熟悉如何给自己贴标签,也热衷于给别人贴标签。
一批人说自己加班加的要秃了,不管自己秃没秃,也要赶流行双十一下单一瓶育发液;一帮人说自己一个人跟猫过挺好,于是赶紧把男朋友踹下床说,今儿有猫没你,咱俩掰了。
我们不仅要给自己贴上最流行的标签,还要活成标签里的样子。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个人都来不及慢慢认识一个陌生人,大家都需要一个耳熟能详的标签对别人进行“模式认知”,简单点说,就是根据已知的模式对新的事件进行认知。
比如,当你对人说自己是老干部的时候,大家就会默认你酒瓶泡枸杞,蹦迪带护膝;说程序员的时候,大家会说你搞电脑的。
人又是社会动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希望自己能所属某种群体而不至于被孤立,当潮水往东流的时候,免不了有群体性压力,压着你不敢向西走。很少有人会形容自己是野心勃勃的实干家了,大家都是90后萌萌哒吃货有着等待被发现的少女心。在这个标签交友时代,拿着标签一个一个往自己身上贴的时候,你还是你自己吗?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凭什么要被标签化
除了有意无意给自己加戏的“爆款标签”,一个人的某些标签,是客观存在和无法改变的。你是男是女,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是90后还是80后,是985、211还是普通大学,只是你的特征,就像你穿运动服要去运动一样,你穿工装就要上班一样,并不决定你是怎样的人。
女生不一定柔弱、爱哭,985、211的毕业生也有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的,四川人不是人人都能吃辣,90后不秃头不油腻的遍地都是,也有你看不到的90后在健身房挥洒汗水。
这些你无法自由选择的所属群体被媒体、大众、周围的人一遍一遍渲染成他们脑子里的刻板印象,个体的独特性就湮没掉了。
我们彼此用偏见去看待对方,用偏见去理解世界,没人在乎你本人是谁,所有人都用标签判断你“应该”是谁。
90后成长过程中,不知道被多少家长、老师、上司或褒或贬地说,现在这帮90后,太有个性了,现在我们却主动钻一个个带有标签的套子,变成”装在套子里的人”。
90后衰老的标志一定不是开始养生,而是有个性的我们开始变得一模一样。为了不显老而给自结贴标签?这不如去健身房挥洒汗水,让自己感受真正的年轻,身体的年轻,心灵的年轻,我们90后是年轻的一代。
很惨很年轻的90后,危机的17年马上就结束了,开开心心迎接18年吧!2018年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