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热播,涌现出很多话题。
有颇像章子怡的童谣,有不讨喜的雷母式婆婆,有1978年恢复高考的那种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惊心动魄。
改革开放40周年的话题细说起来,又哪里是三言两语的事,它涵盖的面太广,回忆的点太细,随便拿出来一两样,都能拍出一部电影或电视剧。
因为是电视剧,《大江大河》写实的同时,大概也渗入不少现代年轻人可接受的元素。
原著阿耐是60年代出人,制片人侯鸿亮也是1973年出生,他们都有改革开放那代人的同时记忆。
但90后00后的这代人没有,他们只听说过这段历史的艰辛与辉煌,要他们感同身受那是不可能的。
据说,侯鸿亮打算拍这部剧时,他20岁的儿子说,爸,你拍这戏有人看吗?我和我同学是不会看的。
但后来他儿子看进去了。
可能王凯的演绎,为这部剧拉入了不少年轻观众,还有剧中有一些细节,多少让那个年代与现代之间有了接轨点。
比如,还是小学生的梁思申,在课堂对老师出言不逊。
现在整个教育环境使老师对学生不能责罚,要是学生受了委屈,会立即接到家长的投诉。
所以剧中梁思申在课堂上的顶撞行为,在年轻人看来毫无违和感。
但事实上,在我们的完整记忆里,进入大学之前,我们对老师的态度都是毕恭毕敬的,老师话就像圣旨一样不可违抗。
以梁思申说自己的行为是“闯祸”,但她在课堂上质疑老师的学历“不是大学只是中专”的内容,应当不仅仅是闯祸这么简单。
学生对老师的顶嘴,再怎么样都不可能升华到这种人身攻击,这完全颠覆了那个年代,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之情。
或许这是编剧为了体现那个特殊时代上大学的困难,才刻意安排的。
就算如此,言辞犀利的梁思申,一样逃不过一个小孩子本就存在的狭小眼界。
小学生再怎么成熟,家里藏书再多,背景再好,她依然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触摸到成人的世界。
很多思想和看法,都需要时间的沉淀,书中教的知识,就像浮在肌肤上的表皮,没有一定的经历,是无法刻入骨血。
梁思申对宋运辉(王凯饰)的膜拜之情,跟所有小学生没有什么区别。
她因为母亲成分不好的原因,偏早熟,这导致她对男女之情比其他孩子有了多一层模糊的理解。她一方面对大学生的憧憬,一方面对宋运辉的崇拜,更多的是她的世界,触碰的男子很少很少。
宋运辉可以说是她爱情观中的第一个男人,他身上的所有东西,基本满足了那个年龄段女孩子对男子的所有遐想。
宋运辉对她来说,已经是顶端,再上面,就是蓝天白云了。
她无法看到更高的追求目标,于是她去美国之前,对他说,我要超越宋老师。
超越宋运辉成了小学时期梁思申的最高级梦想。
每一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有一个懵懂的高级梦想。这些梦想,等我们回头去看,又有些令人忍俊不禁。
当你还是学生时,老师成了追赶不上的那个人,直到你读完大学,却发现当老师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经历和学识让我们眼界变宽了许多。
等梁思申从美国回来,她看宋运辉便便不再是超越的问题,而仅仅是回忆的美好。
她的人生目标,那时早已不是止于大学生。
不过,发生这样的改变,前提是你得超越某一个层次。就像你有资格当上了大学生,才有可能睥睨老师这份职业。
否则我们就会永远停留在“学生时追赶老师,大学生时追赶博士,员工时追赶老板”这种试图超越的遗憾中。
金庸就有这样的遗憾。他的武侠小说被很多人批评为不入流的文学作品,胡适批评过,李敖和王朔也批评过。
作品不被学者认可,那身份自然也得不到认可,他在浙江大学当博导时,曾被学生质疑学术资格。
这样的结果对金庸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打击。
海宁查家是被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名门望族,博取功名恐怕是这种家族的唯一信念。
但在武林界唯我独尊的金庸,却得不到传统学界的认同。
金庸晚年封了武侠之笔,转而追求历史著作方面的成就,试图圆了自己的学者梦。
他甚至因为被人嘲笑只是一个“荣誉博士”,83岁时跑到剑桥大学考了一个真正的博士,连硕博论文写的都是关于唐朝皇位继承制度。
可见,一个人不管经历过多少,见过多少世面,只有真正意义上超越了“自己”才能放下。
否则,原本属于我们的狭小世界,会藏在某个心底深处,如影随行,终身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