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对俄文化博览会正在进行中。近日将会有弦乐四重奏,俄语老歌,交响乐音乐会以及英式轻喜剧在哈上演,相信心中怀着老哈尔滨情怀的人一定不会错过。哈尔滨这座随中东铁路的开发而兴起的中国东北部城市,从建成之处就与俄式风情结下了不解之缘。哈尔滨这座到处都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街道,大桥,路牌,教堂,到处烙印着老俄罗斯的痕迹。置身这座城市,常让人有种穿越到莫斯科的错觉。
其实从沙俄到苏俄到苏联再到现在的俄罗斯联邦,经历百年变迁,俄罗斯一直是那个我们最熟悉的友邻。印象中的俄罗斯,总有广袤的土地,寒冷的气候,高大浓稠的针叶林,以及出没在林中的黑熊。这个民族的人们,坚韧,自强,好斗。因此战斗民族的电影也散发着浓重的英雄主义色彩,强调主旋律,宣扬正能量,从而深挖人性的美。小编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走进俄罗斯那片宽广美丽的土地上动人的光影传说吧。
提到俄罗斯电影,就不得不提献礼俄国1905年革命的扛鼎之作——导演谢.米.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这部高唱主旋律的电影不是后来出现的情景再现和照片剪辑,而是用完整的叙事背景托起了一个宏大的主题,它产生于默片时代,却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表现出来了强大的震撼力。
电影讲述俄国革命期间,波将金号的水兵在军官虐待下奋起反抗,占领军舰,领导者瓦库林楚克在斗争中牺牲。敖德萨的人民深切悼念他并向波将金号的士兵提供给养。正在军民鱼水情,其乐融融之际,军官发起反攻,打破了一切安宁与和平。波将金号炮轰敌方军事据点,驶入了公海。
整部影片的故事由“人与蛆”“后甲板上的死者”“悲剧的激励”“敖德萨阶梯”“同舰队相遇”五个部分组成,结构依循了古希腊神话故事里的“黄金分割律”,每个段落都有相应的起承转合,段落内情绪的渲染也趋向极致,就像一部完整交响乐的一个个乐章,跌宕起伏,让人悲恸万分。
《战舰波将金号》更像是一部勾勒出来的现实主义的人物群像。英勇的瓦库林楚克,残忍的军官,猥琐的军医,虚伪的神父,冷血的沙皇士兵,心地善良,以及一个个勇于战斗而又备受压迫的百姓和勇敢可亲的水兵。在缺少语言的情况下,导演用多机位,多角度把这些细节充满寓意地表现出来,使人物有了完整立体的展现。
即便是电影诞生100年后的今天,关于“蒙太奇”和“长镜头”美学观念的辩论也依然没有过时。《战舰波将金号》就是蒙太奇产生的里程碑也是集大成者。小编时常惊叹于电影里恰如其分的精巧构图,而电影配乐恢弘的气势也使音乐不再是电影的点缀和附庸,而真正成为了电影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部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电影,获得了1927年巴黎国际电影节大奖。它就像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就像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永远载入世界电影史册。
战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拍出了一些优秀的红色作品,体现着这个民族对战争的反思。其中根据瓦西里耶夫小说改编,由斯·罗斯托茨基导演,上映于1972年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代表性的红色经典。这部电影的伟大在于它的真实。
影片讲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发生在葱郁的原始森林里的一场激烈残酷的狙击战。5个女兵战前的,幸福生活全部用彩色画面来展现,唯美梦幻,充满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战争无情葬送了5个女孩年轻的生命。这就是悲剧,像鲁迅先生说的,悲剧的内核,就是把一切美的事物撕碎给人看。而5个女兵,死后依然高傲而美丽。
电影的另一个名字叫做《不曾有过的春天》。5个女兵尚未在人生的花季绽放,就早早被战争夺去了生命。让人不得不谴责罪恶的战争,也不得不向俄罗斯这个善于铭记历史也懂得珍惜和平的民族致敬。这部电影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也是实至名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