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讲到亲子类内容时,老师让孩子们做一道选择题:一、爸爸妈妈多给你挣钱;二、爸爸妈妈多陪伴你。如果不能两个都选,只能二选一,你选哪个?班里只有两个孩子选了第一,其余的二十多个都选了二。
我坐在下面望着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思绪万千。
我们做家长的哪个不爱孩子?但是孩子真正需要啥有的家长真不一定知道,就这样自以为是地努力地给予着。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问问我们自己,我们用来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多少?我有一位朋友,她和爱人一起做教育,十几年来积累了不菲的原始资本。大宝儿马上上初中,二宝儿两岁,为了事业,鲜少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大宝儿甚至哭着对妈妈说:你们把时间都给了别人家的孩子,我好羡慕别人,如果能换的话,我宁愿不做你们的女儿,只做你们学生。还哭求过妈妈,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再把挣钱放第一位,多点时间陪陪她和弟弟。
可是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无奈,网络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这也是现实。天天陪伴显然我们都做不到,但我们要学习做高效陪伴孩子的父母!
提高参与度,增加互动
对孩子来说,吃什么玩什么可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爸爸妈妈陪伴的那种幸福感,足以滋养他们一整个童年。
衡量陪伴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父母的参与度。
简单来说,就是你有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孩子相处的这段时间里,跟他的思维、情绪处于同一频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家长陪伴孩子时心不在焉,顾着玩手机、看电视、忙工作,对孩子说的话、问的问题敷衍过去。
当陪伴只是陪着,亲子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没有情感上的流动,这种陪伴往往是无效的,并不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全心全意、投入地陪孩子哪怕一个小时,都比漫不经心陪孩子一天来得有效。
跟随着孩子的节奏、思维、想法,和他说话、游戏、互动,尽力体会他的情绪和感受,并给予回应,保持“同频共振”。
掌握正确的交流方式
有的家长确实陪孩子了,但是释放的语言对孩子是负向的影响,反而会内耗孩子。
比如:早上不起床,就说孩子“懒死了,都几点了还不起来!”
手机玩多了,家长开始着急,数落孩子“天天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玩手机,赶紧写作业去!”有客人来了,孩子没打招呼,当着别人面说孩子“这孩子咋这么没礼貌,都多大了还不知道叫人。”
还有的家长,和孩子没什么话说,一说话,就是谈讨学习、学习,讲各种大道理,孩子很难不烦。
陪伴中,如果家长的交流方式不合适,很容易造成亲子间的矛盾冲突,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想提高陪伴的质质量,一定学会和孩子沟通,这也是一门艺术,很多时候,家长换一种语气、语言,孩子更能听得进去,也给孩子做了一个好的榜样。
因此,家长要注意少用命令、质疑、否定的语言和语气,多用正面、积极、商量的语言引导孩子。
总之,每个生命都是有自然轨迹的,冥冥之中是有注定安排的,我们要高效陪伴孩子。不要刻意改变孩子的生命轨迹,而是一点点推动孩子的成长,给他希望,给他方向,给他结果,这才是家长最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