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5年写的第一篇影评,电影看了好几遍,一遍有一遍的发现,拼图拼到凌晨,才知道原来写影评也是一个体力活。写完这篇以后停笔没再写过,是因为开始了一件事以后才知道原来自己在这方面原来欠缺了那么多。把它再贴到简书是想着做事总是要完整的,从这下一篇开始,大胆的开始写,不跨步不就永远停止不前了嘛
----------------------------- 原文分割线 --------------------------------
妻离子散孝大于天的老北京出租车司机。韩童生扮演的3号陪审是全剧戏份较多,最有特色的角色。跟许多老北京角色一样的标配——水杯,他是坚持认为有罪时间最久的人,多是因为对孝道的偏执和离家六年的孩子。3号与8号正面冲突最激烈的一次,他让8号先生道歉,却丝毫没有考虑到是自己有错在先,在8号讲话是与别人下五子棋,本身就不尊重在先。8号先生看着11个人对此无动于衷,弯下腰捡起纸,手是颤抖的,演员在这儿眼神表达的十分传神,有委屈略带绝望也走些许的屈辱。
全片韩童生(3号先生)的表现都十分精彩,最精彩的莫过于最后他讲述儿子离家出走的戏,即使看了很多遍,可是每次都会哭,感觉很心酸。看着有种因为演员演技好而酣畅淋漓的感觉。
和干闺女准备结婚的房地产干爹。颜值全片最高。在我看来此片演员都是在动怒的时候特别展现演技。他将现实中的“房地产总裁”展现在观众眼前,有礼貌理智。很喜欢他生气是说的那一段话。
还有跟3号先生说的那句话,向真理低头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心悠孩子和小卖铺被生拉硬拽过来的商贩。商贩这个角色更贴近很多人现实中的状态,为了生活家庭奔波,每天做的事不一定是自己愿意的,但是为了孩子,为了生计必须去那样做。“我知道8号这么长时间说那么长时间想说明什么,他不就是想说那孩子的命比我那一柜的冰棍重要么”他懂他明白,他不是不讲事理的人,只是他在很大程度上无暇顾及这些,他只知道来参加陪审团可以让他小卖铺开的容易些。像很多“大人”一样,生活所迫,已经较真认真不起来了,为了生活就已经很累了。
一副我就说不说我是检察官的8号先生,是唯一一位在本片有名字的角色,是他提出来的问题和质疑一步步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一开始1:11到后来的12:0。他的职业让他深知要判一个人死刑是多么不易决定的一件事,不能出现一点的差错,如他所说,这是人命,这关系国家未来法律是否公正,应该吹毛求疵。
他首先告诉大家把富二代的头衔先去掉,接着又做了测试去证明证人证词当中的漏洞,接着一系列的说明来让大家从原来的观念中跳出来。你要对你自己的言语负责,其实是对于你自己所行使的权利负责,同时勇敢去质疑,跳出固定思维,是他想告诉大家的。8号先生在听到干闺女这个话题也绷不住的笑了笑,观影的人也笑了笑。干爹这个话题还是有些敏感呐
9号老先生和5号先生是最早站在无罪那边的,9号老人讲述了自己原来“被犯罪”的经历,不是大部分人觉得错就是错的,5号先生“被误判”,两人的经历让他们很快明白了富二代的遭遇,明白这一票对于嫌疑人重要程度。
靠收地租生活歧视外来人,尤其河南人的老北京,神一样的男子,几乎跟其他的11个人都吵了个遍,每次都以他气势弱而结尾。动不动例子就是外地人,就连儿子没大学上也是外地人的错。演员演的很传神,因为现在确实很讨厌这个角色。
为什么在电影里河南人总是被黑,这已经成为了一个话题,有时是一个笑料。到最后也没有哪个河南角色真正的“赢”过一次,不免有些伤心失望。
12公民,一间房子。两个小时的影片,不显单调,反而看完有满满的震慑感。毋庸置疑编剧导演的大胆,作为外行,实在看不出这部戏镜头除了远近景还有什么切换。可是就像唱歌阿卡贝拉的形式那样,用12个人的发言展示了整部影片。后来我看了各种影评,学会了这种表现手法叫做群像。故事的起因源自法学院学生补考,他们补考题是讨论近期发生的一桩涉及富二代杀人的敏感事件,需要家长陪同并讨论,在这点编剧处理的并不到位,不免显得有些牵强,还有最后韩冰回去拿自己的证件也有点画蛇添足。
第二次投票时,韩冰现在乒乓球台旁时窗外的太阳,像一束希望之光,演绎老人从床到门场景的音效,这些细节做的让观影者十分感动。
看完整个影片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感叹演员演技与故事的紧密性。此片是翻拍作品,编剧加入了许多中国本土元素,富二代仇富干爹老北京河南人外地人。十二位公民身上都可以找到现实中你我他的影子。
删删改改了许多遍,第一篇观后感本该有个完美的结尾,可是实在想不出什么好的结尾,罢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