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大,说明童年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深远影响。
在英国也有同样的说法 。1964年,一位叫迈克尔•艾普特英国导演做了一个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最伟大的追踪研究。
艾普特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孩子。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记录他们的状况。他的采访记录,形成了一部时长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传达了一个非常冷酷无情的信息,那就是阶层固化——“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自富裕阶层的孩子从牛津、剑桥的法律系毕业,成为著名律师,年薪500万元以上,家庭也幸福美满。
来自中产阶层的孩子成为了教师、公务员等,维持了中产阶层的生活。
而来自贫穷阶层的孩子没有上大学,成了搬运工和砌砖工,年薪也就在5万元左右。
寒门为什么难出贵子?
迈克尔•艾普特认为是教育的不同,不同阶层的家庭对待小孩的方式不同,所以阶层也具有了传承性。
而不同教育背后,代表了不同的家庭和父母,也就是说小孩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自身的素质。
好的父母成就孩子,不良父母则毁毁掉孩子。
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不是阻力,至少不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呢?我们就需要要了解家长常犯的几个错误,避免这些误区,则至关重要。
武志红的《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一书,就给了上面这些的问题一些答案。
提起武志红很多人都不陌生 ,他是国内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已经出版了多本心理成长类书籍,像《为何爱会伤人》、《为何家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等。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一书,集合了作者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和案例,书中主要是关于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的主题。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家庭和父母对于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有很多案例,和案例的深度解析,很受启发。尤其对于父母常见错误分析,让我们如何避免一些误区,书中给了很多启发。
一,冷漠的父母
手机游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很多人成了低头族。很多年轻的家长在带小孩的时候,同样手机不离手,缺少对孩子的关注,互动和反馈,甚至出现了因为玩手机而导致小孩溺亡的事件。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冷漠,会导致小孩跟父母关系疏远,走向社会后,也缺少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关系是一个人最本质的需求,一个人可以执着很多事情,可以不顾一切的追求自己的事业,或者执着于其他任何的目标。但是他必须良好好的亲密关系,否则他很大可能会疯狂,像尼采,梵高都是很有才华的人,却最终陷入疯狂。
建立关系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它们是相互而不能单方面决定,你不能左右别人,你可以喜欢别人,但别人却不一定会喜欢你,。
学习建立关系是孩子在家庭学到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于婴儿来讲,妈妈建立深动的互动,可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很多小孩在家里的时候往往被父母父母所忽视,或者被强制要求做一些所谓的造价,而忽略亲密的反馈和互动,对小孩以后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副作用。
孩子越小的时候越需要稳定有质量的爱,父母尤其是母亲的陪伴时孩子产生安全感的关键因素之一,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或者最重要的身边的家人,对他们的忽略,会让他们感觉到不安全感和匮乏感,他们时刻都处于绝望之中。
相对而言,在充满温暖和快乐的健康家庭长大的孩子,因为懂得爱、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所以相对能更好的拥有亲密的关系可以,比较好的完成合作型任务,随着成长,逐渐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人生社交关系网。
如果他们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是冷漠、仇恨、敌对,,他们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怀和爱护,所以他们也没有能力去付出爱,也无法让别人感到温暖。结果他们可能就无法和别人建立稳定的关系,那么他们就会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去发展与人关系,他以后建立的亲密关系要么是绝对的占有,要么是仇恨。
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
没有人陪伴,都在恐惧和孤独打交道,许多人的人生都是孤岛,每座孤岛都是严重的缺乏回应的家庭中长大,但是孩子他们再无回应的绝境,或许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伤害。
人际关系最核心的就是回应,关注和链接
妈妈爸爸与孩子的丰富互动,胜过一切教育。孩子越小这一点就越重要。在你珍惜的人面前全神贯注的在一起,用你的全身心去听对方讲话,关注他的举动,这对以后健康的心理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二,暴躁的家长
很多家长都有对小孩发脾气的经历,尤其是小孩子不听话,或者捣蛋的时候。情况严重的,很多家长会失控,变成暴力和虐待的行为。
经常遭受暴力的小孩,心理会遭受严重负面影响,要么变得懦弱胆小,要么也会培养出暴力倾向,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是家长不爱孩子不吗?不是的,只是很多时候被情绪控制而已。而这些行为的背后则反应了一种全能自恋式心理机智,这种心理是一种对自我和世界完美的想象。
这种心理背后的假设是,我是完美的,是正确的,我的世界应该是按照我设想的一样,如果事情和我想象的不一样,那么错的是一定你,所以要惩罚你.甚至让你付出代价,有时候这种情绪会完全控制一个人,失去理性和控制。
就像我们熟知的“路怒”症一样,人们暴躁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一样的,这些人马路上的,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是按照自己的设想来运转不行的事。
他们在心里创造了一个假想人所居住的虚幻世界,这些假想的人按照他们事先规定好的驾驶方式行驶,这些完美的假想人消失或者受到挑战时候,他们被激怒了,所以即使平时容易反省,温和的人也会变得暴怒。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维护自己的权威,让自己掌控小孩的一切,也是他们维护自己完美世界幻想的方式之一。
他们希望所有己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要求来,他们会因为生活不如意,因为孩子不听话,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受到挑战,自己的生活受到侵犯,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会愤怒。
这本质上是一种婴儿式幼稚的全能自恋,受这种心理的驱动,就是去了理性和同情心,很难去关注别人的行为,去理解被人的心理,忽视了小孩的需求,以及教育小孩的目的,而变成了单纯的情绪发泄。
有些家长会在可能会在暴风雨之后,感觉到内疚和后悔,觉得自己有点过头。但也有些家长,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不是所有的人都发展出内疚和罪恶感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所作所为天经地义,觉得你做错了,侵害了我的规则和便界,就要惩罚你,让你付出代价,有些父母甚至在这种暴力和虐待之后,感觉的快意。
如果我们足够成熟,就能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逻辑,观察到我们情绪背后的心理自恋,我们的行为就会多一些理性和自控,了解我们的行为逻辑。
爱,需要走出自恋,需要走出自自我的世界,接受和面对真实的世界是心理成熟的标志,我们需要面对真实的自己,尊重他人的真实,我们就会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果父母不再那么理直气壮的要求孩子盲目的听话,或许会更好的帮到孩子,不论如何?要承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承认自己的无知和不足,不会减少你的威严,能够平等对话,多交流才会成为优秀的榜样,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强势的父母
现在的富二代往往给人的印象,自私,狂放,麻木,除了各种炫富,就是飙车,涉及黄赌毒。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其儿子都不怎么争气,叛逆,到处惹事生非。
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为什么却行为怪异,好像有着严格的人格精神障碍呢?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父母在事业上的过于成功,而且把这种掌控感带入了家庭。在家庭中继续发挥自己的权力,喜欢掌控一切,而且把自己的模式和价值观强加于小孩。
那些成功的父母往往希望子承父业,希望自己的事业和成功的方法,继续传承下去,往往会强势的影响或控制子女的决策和行为,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精神自由。
马斯洛说,创造是人的第一天性,第一天性被压抑,就可能会变为破坏性。
富二代往往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在强势优秀的父母面前,显得非常懦弱无能,在家里只能唯唯诺诺,失去了自我价值和人生的方向,压抑迷茫 ,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为何。只能在外面寻求刺激,填补空虚。
每个人生命精神的精髓就在于自己能够选择的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存在主义哲学的精髓就是--我存在,我选择,我自由。
马丁伯格说,你必须从自己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揭示是生命的意义,生存对你来说就是没有意义的。
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做自己,选择自由,精神才能自由。而那些富二代,则失去了生命的自由,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然而失去了自我创造生命的精神。
如果父母能够认识到,孩子总是希望走自己的道路,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和自由,给予孩子的鼓励和帮助,让他们自己确定目标,不断的自己解决难题,并最终爱上自己的力量,也会爱上这个探索的过程,这样一来做一件喜爱的事情的时候,他会产生天然的快感,这种天然的快感会成为原始的动力,他自然的投入自然而然的努力这样灵活和创造力,他们的生命就会充实有意义。
四,过度溺爱的家长
相信杨丽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为了帮助女儿追星,杨父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卖了房子,最后跳海。
很多人都在谴责杨氏妇女,认为不值的同情。武志红却从更深的角度对这个案例进行了解读。
他们的悲剧后面,是一种家庭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从案例中看到的是杨父对女儿的过度溺爱,达到了“我的心中只有你,没有我。”的状态。
一个人为子女好,关心和付出是应该的,但是为了自己女儿做任何事情,不管要求是合理的还是荒诞离谱的,都尽力去满足他,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正是因为父亲的溺爱,使得杨丽娟养成了现在的性格,她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珍惜父母,不关心他人,一意孤行。
而他父亲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却是因为小时候缺少爱和关心,所以把这种心理的需求投射到和自己的女儿关系的身上。他的行为其实是在弥补自己的小时候的缺憾。
因为缺爱,而溺爱下一代,然后导致下一代,因为溺爱而对爱没有感觉,不知道珍惜,对他人没有关心和体谅,那么他的下一代又会缺少爱和关心。结果就是又一次因为缺爱而溺爱下一代,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循环,形成了一种机制。
如果家庭有问题,则会持续的影响后代,甚至 形成隔代遗传的怪异现象,会影响几代人的成长。
所以我们关心孩子,爱护孩子,为孩子付出当然天经地义,但同时也要注意边界。让孩子学会去理解他人和自己一样,都是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世界并不是完全以他为核心,学会珍惜他人的付出和爱心,在爱自己和爱他人之间维持平衡。
小结
在为人父母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没有试用期,都是从零开始学着做父母。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所有的言行都会给小孩子的人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培养小孩的过程,也是我们自我反省,自我成熟的过程。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很多缺点然后改正。为人父母本身就是人生重要的一堂的课,我们需要学习和成长,生命才更加完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