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为自己看书看得慢发过愁,包括我。大学时每逢期末复习的前一晚,只恨自己不能把书拆开揉碎一口咽下去,瞬间掌握所有知识点。那一晚的看书效率,直接能影响第二天试卷上的得分。
当年对看书太慢的焦虑,至今还在,尤其看到哪位大牛一年读了200多本书的光辉事迹,赞叹之余,想到自己一本《思考,快与慢》吭哧吭哧读了十天半个月还没见封底,我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扪心自问,时间是够的,只怪自己读书太慢。
抱着一颗悔改之心,我决心先从病根治起——学会快速阅读。
正好有本书就叫《快速阅读》,可算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不得不说读完这本书,顿时觉着自己掌握了训练阅读速度的独门妙招,这里与各位分享。
一、摒弃“逐字阅读”
我们多数人看书都有个坏毛病——喜欢逐字阅读。这其实是低效阅读的最大症结。
《快速阅读》里提到——
我们在看书时,眼球是一直在跳动的,以至于我们想要看清一个物体,眼球必须首先停止跳动,把视线留在某一点上,才能像照相机一样调整焦距,生成清晰的图像。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坐在高速前进的动车上,是很难看清路边广告牌上的文字的,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球和广告牌的相对运动太快,无法定焦。
这样你就知道多数人看书时眼球的跳动模式了:视线的焦点首先落在第一个字上,眼球停止运动、对焦、读取信息,然后再跳到下一个字,重新对焦、读取信息,以此类推。
现在知道逐字阅读慢在哪儿了吧?就慢在这“不断的对焦”上了。现在就告诉你我从书里学到的一个妙招,能帮你改掉逐字阅读的毛病——
3-2-1练习法
为啥叫这个名字?后面你就知道了。第一步,准备一支笔,一本书,这本书你最好从来没有翻过。现在,从这本书某一页的第一段开始,用笔引导你的视线开始往下读,记得设置一个3分钟倒计时。在这个过程中,让笔尽可能快地移动,视线跟着笔尖走。3分钟一到,记录你读到的位置。
第二步,复述你在这3分钟里读到的内容,尽可能准确且脉络清晰。
第三步,3分钟改成2分钟,还是从那页的第一段开始,重复前两步,要求是让自己依旧能读到你之前记录的位置,并且保准复述的准确清晰。如果做不到,重复这一步,直到做到为止。
如果第三步过关了,进行第四步:2分钟改为1分钟,依旧从那页的第一段开始,重复前两步,同样要求读到记录的位置,复述要准确且清晰。
我不出意料地卡在了第三步,经历几次挫败后,一气之下我猛然加速笔尖的移动,眼球跟着迅速扫描,这才在2分钟内看完。而走到第四步我才感到,自己与最终关中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没有一定的训练根本抵达不了。
你已经发现了,“3-2-1练习法”的“3-2-1”指的就是训练的进阶——最后能用1分钟读完当初要花3分钟才能读完的内容。能做到这一步,阅读速度已经登上了新台阶。
但凡看书慢的,用上面的方法多加训练,什么“逐字阅读”、“默读”这些拖后腿的毛病自然都没了。
二、培养理解力
眼球活动训练到位了,看书的速度能跟上了,还需要提升对内容的理解力,才是真正实现了快速阅读。阅读高手之所以能够在阅读的同时做到理解通透,就在于他们懂得充分调用冗余的大脑资源,一边处理刚刚输入大脑的文字信息,一边积极思考,一步步梳理出内容的脉络。
人们曾经以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线性的,你一个字一个地表达,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听,大脑也是靠这种线性思维的方式处理信息的。
而由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才发现,人类的思维实际上是发散的,沟通时,大脑会根据接受到的信息产生不同的联想。
看书也是一种沟通过程。作者先要把自己的发散思维收敛成线性的表达,转化为文字;而读者则需要将这些文字的线性表达,经大脑解码,转化成另一幅发散的图像,最终抵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所以,阅读理解的过程就好比紧跟作者的脚步,由文字的线性表达梳理出整个内容的脉络。想要养成下意识主动提取内容脉络的能力,你可以借助一个工具来帮助自己,那就是“思维导图”。
像上图这样,让内容的主题始终处在最显眼的中心位置,其他内容按照逻辑层次围绕主题展开,呈放射状。思维导图的理念,其实就源于我们大脑与生俱来的思维模式,它是帮我们摆脱线性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非常有效的工具。
什么叫高效阅读?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理解尽可能多的内容。用“3-2-1练习法”提高阅读速度,画“思维导图”下意识提取内容脉络提高阅读理解力。双管齐下,一年读完100本好书,这个想法很现实。
我在这里立个flag,有人一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