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与一友人闲聊,无意间提及他失败的婚姻,他说自己当时是个男人,必须承担应负的责任,而现在他是一个人,生活经过消磨蔓长,才明白对错,后知后觉。突然间所有的思绪都被他的这个“后知后觉”而惊扰,不禁感叹古人造字遣词的精妙。
“知”和“觉”指对事物的敏感度。“知”是知道,认识,侧重客观;“觉”是感觉,认为,偏向于主观。不管是“先知先觉”、“后知后觉”,还是“先知后觉”、“先觉后知”,都是由认知到理解的过程。似乎也唯有这“后知后觉”一词最让人感慨万千。
后知后觉,意味着成熟,预示着警省。与“幡然憬悟”不同,它是一个人思想渐渐成熟,灵魂由內而外慢慢苏醒的过程。如同青梅煮酒,让青苦与酸涩在岁月的文火慢炖中,慢慢地发酵,最终变的醇香浓郁,甘味绵长。
后知后觉的过程中,必经历了许多波折坎坷。许是惊心动魄,撕心裂肺,许是和风细雨,冷漠孤寂,但处在其中都不怎么好受。可大多数情况下,偏就不认其难,不怨其苦。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迷,皆因个人主观的不知,不觉,而非客观上的不存在!身处风暴中心,谁能料到外在的冲激、飞旋、澎湃与轰响?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曾发明了“钝感力”一词,即迟钝的能力。他在《钝感力》一书中抛开情感话题,告诫现代人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要说后知后觉,似乎真得算作“钝感”了。倘若能一直这样不知不觉钝感下去,倒也幸福快乐,可凡事就怕“万一”。
上帝啊,就是这样无情专权,拨动命运齿轮时从不考虑众生能否承受!于是,这后知后觉就如同这“万一”一般,真真让人有看到真相,明白真心后的担惊受怕,遗憾悔悟。当然,也有庆幸无疑,暗自欢心。总之,是鉴明真伪,明辨是非了。
然,这世间有些事,真的不能单纯的仅以是非对错来论。有些人,“好坏”二字也不足以用来形容他的全部。
刘心武的《错过》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他所提到的意识到“错过”,是“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不恰恰说明这种由内而外的自省是一种“后知后觉”吗?自知对错,遇事便会吃一堑长一智,规避错误;能明错过,此后如若再有机会,必会牢牢把握,不肆意放弃。至此,也便觉得这能后知后觉的人,定当是明智之人,聪慧之人了。
世事总是这般无常,人生也总是充满着万般的无奈。我们在感叹造物弄人的同时,也不免惊叹时间的神力——因为它往往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容颜,更多的是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