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时候,是在读高中。剧中几个关键人物有,来自农村的17岁男孩,正在读高中的17岁男孩,正在读高中的17岁高圆圆,做保姆的周迅,开小卖部的农村进城务工者。
农村小男孩进入一家快递公司,为了能够得到公司分配给自己的变速自行车所属权,一个多月,日日夜夜艰辛工作,就在这个愿望将要实现的时候,自行车丢了。
读高中的小男孩,生活在北京的胡同中,家庭重组,有一个继母带来的妹妹,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勉强维持生活。男孩爸爸答应很多次要给他买自行车,都未能实现诺言。这个男孩喜欢一个同岁的女孩,女孩是家住大院,典型的白富美。为了能骑自行车跟自己喜欢的人一起放学回家,小男孩怨恨爸爸,但是并没有直接告诉爸爸,而是偷偷拿走了家里的钱,去二手市场买回来了那个丢失的自行车。
这样剧情联系起来了。
两个不同生活背景,为了不同的愿望都需要那辆自行车的两个同龄小男孩交集在了一起。
看完这部影片,有了这戏感悟。
经济基础是一个人生活的最后一层遮羞布。剧中,农村男孩所有的愿念都是努力工作挣到一辆自行车,他从不敢想象去喜欢一个人。即使有一点点这样的念想的时候,也被身边的人打击着,这是城里姑娘,你可千万别有啥想法。胡同男孩,家庭虽然不富裕,但是父亲能每个月领回工资,这样保障了下个月是会有饭吃的,他虽然也没有钱,可是他至少不用那么的在意钱,有了经济基础的安全感,他可以去喜欢一个人,去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感。人在没有钱的时候,先会考虑的是怎么样不让自己饿肚子,然后满足了基本的生存生活后,才会敢想一下下精神的需求。
社会是分阶层的。同样的一个人,同样的打扮,同样的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小卖铺老板一开始对周迅是有敬畏和不敢招惹这样的想法,买瓶酱油的时候也是把酱油瓶子擦了再擦才送上去。而当他获知她只是一个保姆,也是农村出身的时候。想法马上就变成了早知道她是农村来的,就........
有安全感的人,既能够抬起头也能够低下头。高圆圆是白富美,也喜欢胡同男孩,知道他丢了自行车的时候,圆圆提出了带他回家,他不同意,然后她又提出了要不让他骑着她的自行车带她一起回家,然而胡同男孩还是拒绝了,同样在经济打击下,他感受不到爱意,感受的都是不耐烦。然后圆圆生气走掉了,再后来跟了一个高富帅一起,放弃了胡同男孩的挽回,依然可以轻松快乐的过自己的生活。
在教育方面,农村男孩的家人告诉他,城里人坏的很;在找到工作的时候,告诉他好好干活,快递公司要你就不错了;女孩子,千万别想,咱配不上;自行车丢了,算了,肯定找不回来了;胡同男孩的家人,在男孩不承认从家里拿钱的时候,父亲说,我相信你;在打了儿子后,父亲让妹妹代替去道歉,没有考虑到他的感受,是父亲错了;同样的家人,没有受过教育的家长只会灌输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过去的一切传递给孩子,接受过教育的家长,就会跟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关系,告诉他是非黑白。差距是永远存在的,但是人要相信你自己。
结局也是符合整体主线的,农村男孩为了自行车,胡同男孩为了爱情,一起经历被暴打,最后农村男孩留下一个抱着七零八碎的自行车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