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人社交最近在网上火了起来,排队时人与人相隔至少一米,公园长椅朝向各不相同,避免各人目光相触,超市里使用“我自己来就行”购物篮的人超过“我需要帮助”。
很多网友特别是年轻人对此表示万分羡慕,芬兰人式社交简直是理想社交。
由此一个新词应运而生:
网上耍皮吐槽、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现实中想把自己缩成透明球,不被外人看到、接触,这便是当代“社恐”青年。
一个人呆着很舒服,不要逼我去社交
“下班约一个?”
“哎,咱俩顺路啊,要不要一起走?”
“电话给你,你自己联系吧”
“方便电话不现在?”
面对这些瞬间,社恐宁愿去死。独处时光安静舒适,加入其他人就是搅局、恐怖。
下班/周末,一个人回家,脱掉bra,脱掉衣服,换上睡衣,沙发上、床上找个最舒服姿势躺或趴着,不戴耳机,直接看视频,有人约找借口有事不去。
笑成沙雕也没人管自己,零食渣洒满地也不会有人说,大男人可以穿着粉色小熊睡衣,女生可以不用化妆,蓬头油脸,洗衣机里的衣服不用立刻去拿……
平时再认真、严谨的人,此刻都可以包袱全无,做本真自己。
想不那么累,想做做真实的自己
通讯录越来越长,发的朋友圈却越来越少,每次发个动态手动分组屏蔽,隐私设置三天可见。互联网产品鼓励用户社交,我们却费尽心思地避免社交。
朋友圈就是个大广场,自己一举一动暴露在所有人眼皮底下,兴起想发段话,发出来已过去半个小时,每个字、标点符号都得慎重,~是心情好但幼稚,!显得情绪波动大影响不好,表情太多像微商,发图更是要修,滤镜裁剪贴纸……这哪里是记录私人生活,分明是show舞台,塑造自我形象给外界看。
一边演着,一边内心渴望真实。于是工作号之外,申请私人号,大号之外开小号,没人认识自己的空间里,随意写无厘头烂话。
社恐,内心充盈地独处
然而,整体环境是鼓励团队合作的,社恐后面是需要加患者二字的,大部分人潜意识里还是认为积极与人沟通才是正向的。一位朋友的母亲曾不无担心地问我们,“你们年轻人,老是房门一闭不出来,不孤独么?心里还好么?”在她看来,与小伙伴在一起,正常社交才正常。老是自己一个人玩,恐惧社交,这个人怕是有问题。
所谓孤独,是渴望社交却无能力社交,没有同类被抛弃。社恐是爱独处,但并不意味没有社交能力。部分社恐者的社交能力甚至很强,自身工作是做媒介、对接之类极考验沟通能力的工作。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社恐只是懒得去无效社交,想好好给自己一个空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我们完全有能力且内心充盈地过好一个人的生活。在有真正需要时,我们会主动约朋友出来谈事情。
我们的工作生活都过得很好,只是不想被打破这种一个人的安宁。做人已经如此艰辛了,请偶尔让我们享受下做自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