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五感,视听味嗅触,各有千秋。
有些感觉是相互的,有些感觉是独立而存在的。有些感觉相对被动,有些感觉是主观上的。
视觉,可以算得上是最具精神的感觉吧。
眼神的交互,情感的交流。你不仅可以看得到实际存在的物质,也可以“看得到”来无影去无踪的时间。既可以与人四目相对面露愠色,也可以目送秋波一见钟情。
看见与被看见,也是贯穿《理想国》全书的一条线。
这是今天辩论活动的辩题之一。
“是不是任何人得到可以隐身的介质之后,都会做出以前不敢做的恶事。”
试想你会隐身,隐身之后所做的事情可以不被任何人发现,不必承担一切后果,人性的弱点日益暴露,并且愈发显著,你是否还会保持“清心寡欲”的本心与正义?你将如何克服拥有“绝对权威”的挑战与考验?
在不被别人看见的地方,你能否经得住世俗利益的诱惑而不违背道德准则(即我所理解的正义),你又能否主动站出来伸张正义,即便善不一定有善报。
冥冥之中似乎有这样一只看不见的手再推着你,一直往前走。
或许是少数,但总是存在无欲无求的人的。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是渴望被看见的。
说“默默无闻”可还是会为人们所知、所赞扬。
所谓总是在刷“存在感”,经常称自己为“小透明”,都是我们渴望得到社会关注的表现。(这里的社会不是指全社会或者媒体之类,或许只是身边人,学校、家庭、单位等等)
可也有人,卑微得如同一颗沙砾,一粒尘土。
杨绛先生有这样一件脱不下的隐身衣,料子是卑微。
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比方说钱钟书曾经有一段时间便是“默存”的状态,不愿被人发现,受到万众瞩目,甚至是,受到残酷的迫害。
这也印证了这件隐身衣的好处。
虽然我还是无法做到不慕名利的逍遥自在,自得其乐的超然万物。
当你离开了洞穴,发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你发现之前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虚幻飘渺的影子罢了,而外面的这一切,才是真真切切。
而在我们的世界之外,是否还存在着更高维度的世界呢?我们究竟是活在现实,还是活在一场大梦之中?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阶段,迷茫于这些探求本源的问题。
也不重要了。或许我们就是生活在一场梦境之中,那又何妨呢?我们人类现在的科技尚未发现更高的纬度、平行的宇宙等等,可是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哪怕在一场梦中,也要将这短短几十年活出自己的价值,其实这样就够了。
生为人,在感觉的基础上,附加上自己的情绪与理性,现象结合意志,构成了我们的价值观,这也是我们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
从具体,探寻本体,再回归具体,正是我们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