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三岁到十五岁的孩子课余时间都在玩些什么呢?问了一圈,无外乎是电视、电、电话、电游,总结之后就是在玩“电”。
现在城里的孩子鲜少见一帮一伙地玩耍,户外活动更少见。大点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出来,每天要不学习班、兴趣班,要不就是在家与“电”为伴;小点的孩子要不是去室内游乐场玩一些塑料东西,要不就是去大型游乐场玩。并且即使出去玩也是以自家为单位,爸妈带着,老人看着,很少见一帮一伙集体协作玩一个游戏。
时代在进步,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的活法。
我们那个时代没电,没有游乐场,但我们有我们的玩法。我罗列了1972年—1982年锡林河四队和锡林浩特市的5—15岁孩子在校外玩耍的集体游戏,这些都是最少两人以上才能玩耍的。如果是同龄的朋友,快来看看你和我玩得一样不——
打方城、打圆城、夹沙包、扔沙包、量沙包、打嘎、拐子攻城、嘎拉哈、备石子、备杏核、打砖头、滑冰车、单轮的,双轮的。跳皮筋、跳格,五格,十格,七格、踢毛健、推铁圈、打弹弓、打烟盒、捉迷藏、过家家、木头人、急急灵砍大刀、焗盆焗碗焗大缸、弹溜溜、挤香油、骑马砸骆驼、编花篮、小皮球香蕉梨、量大步、打雪仗、打水仗、打仗(模拟战争)、冰棍、捏胶泥人、骑马打仗、扣胶泥、悠大绳、跳小绳、尿炕......等等等等。
我提到的这些游戏都是需要在室外,多人合作才能开展。因为是在室外地上玩耍,所以也可以笼统称呼为“玩土”。
可别小看这些游戏,想要玩得好也是需要一把子“技术”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沙包。那时候女孩子把个沙包就能玩出十多个花样——打方城、打圆城、夹沙包、扔沙包、量沙包,就连跳格子的辅助工具也是沙包,
我们的打圆城其实特别像垒球。十几个人平分成两伙,画一个大圆圈引一条直线,二十米开外再画一个圆圈,画成个四方形,连接处是圆圈。一伙打,一伙接,打的人站在第一个圆圈里,把沙包尽力向接着的人扔过去,扔的同时快速向下一个圆圈跑去。
注意!你扔出去的沙包一要扔得足够远,能让你和你的伙伴们有时间跑到下一个圆圈里才安全;第二,你扔的沙包千万不要让对方接着,一旦对方接着你扔的沙包,你就要直接出局,我们叫“死了”。因此接沙包的那伙往往要散开队形,尽量接住你的沙包,接住,就直接淘汰你,接不住要手疾眼快地拿起来向你打去,打住你,你也被淘汰了,要是你比她还手疾眼快把她打向你的沙包接住,恭喜你,你多了一命。
就这样,你来我往把对手一一打下场,然后互换角色,再打。这个游戏非常能锻炼奔跑速度,反应能力,跟伙伴们的合作能力,手眼合一去接东西,还练习打东西的准头。一般都是女孩子更爱玩一些。
打嘎和量沙包的游戏规则有点一样,只不过量沙包是女孩子玩,打嘎是男孩子玩。
嘎是木头制作的,像一块钱的钱币那样粗。两头削尖了,就像一个两头都削开的铅笔一样,有小孩儿的手掌那样长。嘎板是细一点的菜刀样,嘎把儿是长长的,嘎和嘎板儿要自己制作。
打嘎最少得两个人玩儿,一个人负责打,一个人负责接。玩时需要在地上画一个井盖儿大的圆圈儿,打的人站在圆圈儿里,接的人站得远一些。有七八米远,打嘎的人把嘎扔向身前,像发羽毛球那样,挥着嘎板儿把嘎向接着的人远远地打去。接嘎的人要是接住了,那打嘎的人直接就被淘汰出局,没有接着的就捡起来,把嘎向圆圈扔去,这时打嘎的人就要用身体或嘎板把嘎挡出圆圈儿外,如果能让嘎直接扔到圆圈儿里,那么打嘎的人直接被淘汰出局。
游戏的高潮来了,这个时候打嘎的人要蹲下用嘎板去剁嘎尖儿,嘎尖一蹦起来就拿嘎板把嘎打远,这打嘎讲究仪式感的,打第一下你必须喊一声,“一小球”,同样打第二下要喊,“二小棒”,第三下要喊,“三打远”,要有节奏,声音洪亮。一小球,二小棒,三打远,打的不好的也就打个几米远,有时候还能打空,板打不住嘎,打的好的,能打出几十米远。
把嘎打远,就开始目测圆圈儿和嘎之间的距离,然后报数,是35?47?还是58?根据距离,你报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数字,然后拿你的嘎板儿从圆圈儿的外边儿开始,向嘎的方向一板一板的去量。到了你之前报出来数字之后,就要努力弯腰去捡嘎。
其实捡嘎也是有讲究的。拿手去捡,腰可以弯,膝盖却绝对不能弯,并且两脚要并拢不能移动,不能蹲下,不能摔倒。
如果报的数报多了,数没数完,碰到嘎,你直接淘汰;要是报少了,你量到了,但嘎离你很远,够不着嘎,那也要被淘汰。最可恨的就是差那么一点点,耍耍赖,没准可以重量。这回再量的时候就多个心眼,是手松一松呢,还是紧一紧呢,得看手法。
不管怎样,最终能拿到嘎,就算赢,那么就还能再打一局。如果拿不着这嘎,就算输了,让打的人接,接的人去打。所以报数的时候可千万要考量好了,计算好了,要为你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我觉得发明这个游戏的一定是个男人,并且是个军人。因为在我们当时能把嘎玩儿得特别好的男孩子,往往都是聪明睿智的、动手能力强的,身体协调机制好。而且这样的孩子也学习好,一般是孩子头儿。
打嘎这个游戏锻炼孩子打东西,接东西的准头,手眼躯干协调能力,预测算数能力,所以一般是男孩子特别喜欢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