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这个极其频繁出现在诗歌,词曲中的意象似乎天生与江南这个温婉秀润的地点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说不清,道不明,但却有极其合理。雨不仅可听,可看,更可嗅,可触,料想江南应如是罢。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江南那片土地就在里面。不错的,春雨拂面,总能让人感到亲切与温馨。“沾衣不湿杏花雨”,像牛毛一样密集,却少了几分紧促,更像是藕丝,有一种纤细和透亮,一旦被它粘上,纵使你用尽浑身解数,也是枉然。倒不如笑脸相映,领略一下春的讯息。“春雨贵如油,下地满街流”谢缙这诗虽然平实,倒也写明了江南细雨的那份童稚般的顽皮。
夏雨似乎在听觉上更能带给人快意。这雨打在小城里千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这雨下在巢湖岸边泊船的蓬上。正如余光中说的:“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但江南也透着女性的柔美,这就使得这南国的雨在温婉中还须要几分博大的济世情怀。貌似有些苛刻了吧,雨有着自己的思想,过分的对它评头论足恐怕会遭到嗔怪的。山色空濛雨亦奇,江南的名山不多,至少我所知道的也无非是人尽皆知的几座,算不得江南的独特记忆。对了,蛙鸣可以称得上是江南的韵味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经受了雨的滋润后,蛙的嗓音由往日的干号转变为了有韵律的高歌,蛙鸣声响亮而清脆冲释在江南的烟雨里,清爽,新鲜,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悠然一壶佳茗。什么太白、东坡的韵,哪及得上这和调的万里之一。
寓居在江南人家里听雨,莫不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因为江南的雨是通人性的,它兼济着润物的重担,又同时透着水乡的婉约与灵秀。下雨了,街巷里悠长的吆喝叫卖声显得越发深远,这雨中自然而然的会掺杂些淡淡的人情味。孩子们不慌不忙,嬉笑着往家走。点点滴滴的细雨,使白墙黛瓦中多了层渺然幽远。撑一把油纸伞,漫无目的地行走,你能从水面层层涟漪中窥出世界的美好和旖旎。或者,搬一把竹椅,坐在檐下,看一滴滴雨从高空落下,轻轻地降在青石板上,“啪嗒”,迸碎在地上。日久年深,石板也难当挡雨的温情,被它那银铃般的音色所折服,竟凹出了一方圆润的小槽。“留得残荷听雨声”,当油绿的荷叶在经受了夏雨的熏陶后,那种缎的光泽,脂的质感渐渐为阳光所消释,露出生命本初的质地。夏雨击打在荷叶上音色总是沉闷,而秋雨则更能体现雨的柔美与荷叶的薄韧,一粒粒液滴落在枯绿的残荷上,发出珠落玉盘似的悦耳。静静的在雨中,见证自然的相逢,相守。
提到江南必然会想到杭州。这座南宋时期的都城,在一百多年里,从建筑到文化都获得了极大的丰腴。不必说灵隐寺,六和塔,更不必说葛岭,孤山。单单是那宜雨宜雪的断桥便已令人驻足沉醉。沉醉于白蛇传的传奇与其中坚贞的爱情和凄婉的结局,沉醉与这座文化景点折射出的自然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和风细雨残月,漫步苏堤,吟着那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沐着属于江南的雨,内心总有一种归属与依恋。这故国的雨美得让人
怀疑,却又美得真实。
没有了西湖,杭州也不再是杭州;没有了烟雨迷离,江南也不复是以往的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诗总是平实中流露情感,好一个江南好,好一个能不忆江南。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南国的雨,纷纷扬扬。时光如雨,我在这江南的雨中行走,找到属于自己的伞,朝前走,一直走到风停雨住,美好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