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周围的人都在说买卖不好做了。然后不可避免的到最后就谈到税改的问题,然后一声叹气结束谈话。 那么到底所谓的税改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主要是从原来的核定税制改为了现在的抵扣税制。 什么意思呢?那我们从最早的时候说起。
最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办企业做生意的人山人海,那时候收税方法简单粗暴,派人头卡指标,比如今年本地要求收税一个亿,下属一共100个税管员,每个人分配一定数量的企业,每人一年的指标就是100w的税,于是乎向企业收税的大权就完全落在了税管员的手里,哪家企业肥点就多收,哪家干的不好就少收。但是不用多长时间权力带来的腐败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谁进贡多谁伺候的好谁就少纳税,反正指标在这,收你家和收别人家都是收。后来,贪腐问题比较严重,加上新时期各种新问题暴露了出来,这种指标税肯定是不行了。
又有一阵子采用报查制的收税方式,采用企业上报营收,税务部门核查的方式,但这样也有问题,就是税务部门太忙,天天查税是肯定查不完的,所以只能抽查。抽查就使得企业都有侥幸心理,所以瞒报营收和利润的情况居高不下,赚了钱也说亏损,你来查,那我就疏通疏通关系把税补上,你不来查,你一分钱税都拿不到。
所以核定税制应运而生,其大意就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核定一个固定税率作为营业税,收完这些其他税款再也不收,当然后面又出现了增值税和超额累进税等等,但基本也都是以核定营业税为主。核定税对大企业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负担,营收1个亿比方说核定5%,那就要交500w的税,而像那种低附加值的企业可能利润率也就7%左右,一下扣除5%,那利润确实下降不少。但核定税对小微企业来说确实是很友好,因为小微企业产品附加值高,再加上财务处理简便所以可以有一定的财务虚报,每年上缴的税了了无几,而税务局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微企业偷漏税是普遍现象,没必要查的费心费力。可以说中国现状和核定税制的完美结合铸就了中小企业的春天。
然而春天没过多长时间,国家“营改增”的政策下来了,营业税全面改成增值税形式,这下大型企业乐开了花,营业税直接取消多出来的全是利润。可是,同样的政策却苦了中小企业,因为之前核定税的时候,营业税是大头,税务局对成本方面不敏感,所以成本项基本你怎么报就怎么是,只要别太过分就行,所以之前企业几乎不用交所得税,但是现在营改增,看似好像去掉了营业税,是税金减免,但是相应的改为增值税导致一切成本均需要证据,也就是发票,没有发票项的就不能用作成本抵扣,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处于一个尴尬境地。举个例子,有个小企业,今年营收100w,用核定税来算,比如核定3%,所以交3w元的营业税,自报成本项90w,所以所得10w,缴纳5%(比如)5000元所得税,共计缴税35000元,结果现在由于开不出发票,100w没有进项抵扣,所以增值税抵扣为0,相当于还是要交3w的税,只不过这个税的名字从营业税换成了增值税,但是由于没有成本抵扣,相当于100w全是所得,所以缴纳5%(比如)5w元所得税,相当于交了8w元的税,而且我国所得税还是超额累进税,赚的越多,多的部分缴纳比例越高,所以最终所得税的税率还比之前要高很多,我得到的反应,大部分企业缴纳的税金是之前的3到5倍不等。
那有人也会说,那为什么不开发票呢?正常买卖不就是应该有发票吗?说的没错,我们来仔细解析一下,举一个小栗子,假设你从家居市场上买了一扇窗户,这扇窗的供应链我们简单设定为砂石厂→玻璃厂→窗户厂→家具市场→你,从正规渠道上来讲如果每一步都开增值税发票,商家为了赚钱最终会把所有增值税抵扣都含在价格里,所以最终会似的物价的相应上涨,而且在此供应链中,源头的砂石厂就是没有进项抵扣,所以当玻璃厂问他要增值税发票的时候,他就只能按照我们上述讲的那种无抵扣全交的模式纳税,这样会有两种结局,要不然逼的沙石原料必须涨价把抵扣部分赚回来,要不然就是导致大量砂石厂关门倒闭,沙石供不应求,最终还是原料飞涨,所以步步的涨价最终落在消费者的头上价格就已经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而比较吊诡的地方在于供应链哪一方要求提供发票那他的上游企业一定倒霉,比如砂石厂不提供发票,窗户厂要发票,那倒霉的就是玻璃厂,这种情况玻璃厂面临的就是两个选择,要不然自己吃掉这部分抵扣亏损(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可以到17%,所以有可能净利润直接少了毛利润的17%),要不然就对下游企业也不提供发票,所以供应链上总有一个节点的利润会大幅受损,而供应链的破坏最终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商品涨价。
在我们国家,中小企业可以说遍布全国各地,数量之大,解决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我们普通消费者便宜的商品,从餐饮外卖,工艺制品,家居建材,衣帽鞋袜等等,尽管不太愿意这么说,但是这些商品的价格低廉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小企业的税务漏洞,而现在国家把税务漏洞一下堵死,让中小企业可以说是有苦说不出,总不能让中小企业说我们没法偷漏税了所以这个政策不好吧?大局上看,国家这么改税一个是在国内外舆论方面都得到正面评价,再一个是国家财政可以大幅增加,近期来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政策,但是在冥冥之中我们能模糊的感受到这有一种竭泽而渔的感觉。
对于政策我是觉得在执行之中还是要留一些空间,全部正规化细节化会导致繁文缛节,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而这些都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