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买回来秋微的《再见,少年》时,我以为,这是一本励志类的故事集,讲述的,会是一些少年时代的同学成长前后的不同故事。
初读时,我才发现并不如是,那时,我以为,这是一本回忆录类的文集,记叙的,会是作者少年时代一些难以忘怀的人事。
而读完后,我却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都不完全正确,或者,该说,它是一部回忆录类型的小说,糅合了一部分励志的情感,之于个中不同,只有读过的人,才能明了。而关于其中情节与人物,是虚构,还是基于部分现实,我想,只有作者自己知道。
在读《再见,少年》之前,我很难想象,会有那么一个人,一个生活中毫不起眼,可有可无的小人物,能够通过自己知行,去或多或少改变周围人们的一生。而秋微笔下的教师,杨震宇,却就是这么一个人。平凡而不平庸,知行合一,有想法有见地,却不蛮横高冷,细心而又温和,好似那些赞扬人美好的词汇,都能够用在杨震宇身上,尽管,他也不过只是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人。
最近,每天上下班的地铁上,每每读到有关杨震宇,我都会想,为什么在自己的少年时代,没能遇到一个如杨震宇这样的教师,哪怕不如他那般,即便能有他的千百分之一,也是好的。
然而,我知道,这终究不过只是妄想,杨震宇不过只是秋微笔下的一个人物,即便真的有如他这般的教师,但没能遇上,便也是明了自己并无这样的缘分。更何况,生命的时钟,永远不可能倒着走,所以,不管再怎么想,世事也无法重来一遍。所谓的“重新开始”,“重新来过”,不过都是些,自欺欺人的“美好谎言”,过去的都是无法改变的,而我们能够去做的,无非只是用心走好现在脚下的每一步。
《再见,少年》记叙了很多少年时代的“往事”,尤其是杨震宇作为班主任的那初中两年,也是改变那个班级上所有少年人生轨迹的两年。
老实说,我其实不太记得自己少年时代的事情,不管是近一些的高中时代,还是稍微远一些的初中时代,在脑海里印象都相当模糊,至于更远之前的小学时代,就更不用提了。
有人说,如果关于一段时间的记忆不够清晰,那便表明,那时没有发生过某些对你来说意义重大的事情。
细想来,也算是如此。初高中时代的教师,都属于比较“传统”和“正派”的老师,就像是书中写到的英语老师范芳那样。学校在乎的只是“升学率”,还有某些学生成绩是否突出,有没有给班级或者学校带来过某些省市级比赛的所谓“荣誉”,而对于某个少年如何,他是否有着独特的天分,她的内心情感如何,都是不予关心的,除了反复强调不能“早恋”,便几乎不管不顾了。
至于如同杨震宇那样去区分每个少年的不同,为他们填写不同的成绩评语,自费带着班上的学生去夏令营,鼓励学生们活得像自己,这些事情,都是从未发生过的。而作为一个同样从乡下走出来的人,我知道,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年纪里,一个这样教师的指引意味着什么。
所以,哪怕明知道杨震宇这个人物是半真半假的,这些回忆和故事也是半真半假的,心底里依然有一股对于是、武锦程、米薇薇这班少年人的“嫉妒”。
说来也是“搞笑”吧,读书读到嫉妒书中人物,也算是头一遭了。
书中还讲述到关于“生死”,关于那个逝去的少年,还有那些作者曾面对过的“生死”,这些情景其实很难在现今的大多作品里看到。
作者们都习惯于倾述“正向的”,“治愈的”或者“美好的”,乃至“浴火重生”的事情,而且多半都与爱情或友情有关。很少见到有人谈论关于“生死”,或许出版界乃至更高层面的人,不喜欢让大众们谈论这些“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问题,但生死终究都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该面对的也总要去面对,掩耳盗铃,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特别喜欢书本最后几页讲到的关于“杨震宇追悼会上,米薇薇跪坐痛哭的情节”,真情流露,读之落泪。即便作者笔下的“米薇薇”是个十足的“贱人”,可如她这般活得真实的人,真的很少,不光是故事中他们班上这样的人少。乃至,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真的很稀少。
几乎所有人都不想活得与众不同,以免遭受非议,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毕竟我们从幼时开始接受的教育,乃至父母的耳提面命,都是让我们“不要和别人不一样”。排除异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性之一,连理解都不能做到,更不用提去接受了。
想到书中,乃至作者对于“艺术家”的解读,我却觉得是关于这个词,乃至“活得自我”,最好的解答。
“一个人,不管有没有作品,都可以活得更像个艺术家。所谓“艺术”的意思,是他或她重视自己的每时每刻,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语,为自己而活不是自私,是不以功利的标准要求自己。”
秋微写道“人一辈子最珍贵的品质其实就两样,一个是热血,一个是天真。”
而这两个品质,恰巧是少年们具备,且往往容易随着岁月变迁而逐渐流失的东西。所以,我想,或是因为如此,作者才会将笔端聚焦在少年时代,才会有那么一群可爱少年的故事。
这或许是一场独属于倾诉者和聆听者的告别,在心底里告别那个曾经的如风少年,告别曾有过的热血和天真,“初心不改”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所以才会有很多人驻足不前,再没有走下去,那些前路上的繁花似锦和岁月里的落叶凋零,也都没再能遇见过。
有人说,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可事实是,很多人走出去后,就再没有归来过。所以,能够在铭记和清醒时告别,也不算是一件坏事。
再见,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