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一篇唯美的散文或故事,尤其是秋天的故事,但是一拖再拖,总觉得时机没有成熟。
浏览简书,写日更文,几乎每天耗去三四小时。昨天下班到家,吃过晚饭,七点坐在笔记本面前,对着空空的word文档,一片茫然,写什么主题的文章呢?突然想起姐姐的故事,知道该写什么呢?
多次阅读汪曾祺的经典散文《葡萄月令》,他的文章短句多,耐读,聊聊数语,栩栩描绘出葡萄各个生长期的场景。斗胆模仿 ,但相差甚远,还属于打地基阶段。
少年时代,秋学期,放学后常干的农活,就是摘棉花,剥棉桃,晒棉花。这是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是自从参加工作后,老家不再栽种木棉,记忆久远,具体细节需要查资料。
首先,理清楚“棉花”这个名词。人们常说的棉花,其实是指棉桃绽开,露出一瓣瓣松软的白色的棉纤维,可以加工制作衣服、棉被等。但是,“棉花”还指一种草本植物或灌木。但是,木棉结蒴果之前的开的花,只能说“它”的学名“木棉花”,别名为红棉,攀枝花。那是南方一种高大的木棉树,而长江中下游一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种植的只是一人高的木棉科灌木。
虽然从小学直到大学,采摘棉花成了生活的很大的一部分,但是具体到棉花的种植,不是很清楚,需要查阅了资料。首先,棉花各个阶段的生长期,可分为:出苗期、苗期、花蕾期、结果期和吐絮期。小时候,看着木棉一天天长高,手掌似的棉花叶子一天天变大,开花结桃,棉桃晒干,外壳收缩裂开,露出白绒绒的棉花囊。但是,我们不知道木棉各个阶段的称谓。
中学时代,常想,如果不摘棉花,可以省去了多少时间,从春天四月初,做营养钵,点棉籽,到移栽棉苗,接着除草,施肥,打农药,在木棉开花结果后,摘棉桃,采棉花,剥棉桃,直到晒干送往收购站。经过一系列过程,付出多少辛劳和汗水,才能把棉花换成屈指可数的钞票。所以,对棉花既爱又恨。
其次,一些农具的专有名词需要查百度。如做营养钵的工具,方言称为“yan bo ji”, 上网才知是“制钵器”,还知晓它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喷洒农药的喷雾器的构成是什么?以前,只知道,像竹竿的叫“喷头”,其实应该称为“喷杆”,用来压水,叫“手柄”。常说的“棉桃”,专业术语为“棉铃”,蛮形象的,像电铃。
没有练过“童子功”的中年人,像小学生一样,从字词句开始学习写作。
《木棉花开在秋风里》的人物原型是我的姐姐,当年她考取了大学,令全家人欢欣鼓舞。别人家的父母如果子女考取大学,都忙着做新衣,买新鞋,准备被褥,还买各种零食,把孩子当成宝贝伺候。然而,我爸嘱咐姐姐,给棉田喷农药。木棉已有一人高,而姐姐的个子不足一米六,而且棉田里叶子密密匝匝,枝条横七竖八,打农药非常费事。姐姐感到很委屈,没有享受到别人家的大学骄子的待遇。姐一边喷农药,一边流泪,第二天就开学了,今天还舍得让我干这么累的活?
尽管心里难受,但姐还是坚持把农活干完。回忆与棉花打交道的日子,姐姐常慨叹,现在的日子不知比过去好了多少倍。所以,我定的写作主题为,准大学生阿晴的勤劳、坚韧和体贴家人的美好品质。
昨天晚上写到11点多钟,太困了,直接上床睡觉。早上醒来不到四点,又继续修改,直到早上六点多。其实,自己还是不满意,词句不够贴切,情感不够深,主旨不太鲜明。
好文章,需要数次修改,需要冷凝,发酵,隔一段时间,以陌生的视角在审视它,原稿中的缺点才看得更清楚。
如果原稿仅仅是青色的棉桃,经过加工润色,反复修改后,也许它的外壳会收缩绽开,露出那晶莹洁白的棉纤维——真正的棉花。
《木棉花开在秋风里》的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78e2823c6c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