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好奇已久的《摔跤吧爸爸》,正负评论众说纷纭,但我个人接收到的全是正向效应,影片中的这个家庭让我们看到的虽然酷似父权与偏执,但是从夫妻的对话中就能辨别,马哈维亚是个非常明理,并且非常爱女儿的人。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男权家庭环境中,一个家庭只生女儿,女儿不受待见,连母亲也受责备,而这个父亲没有,他只是很平静在等待,虽然满心的失望,但并没有怨天尤人,是非全在他的眼底,可见内心底蕴之深厚。后来,他发现女儿有摔跤的天份,便决定让女儿来完成梦想。
这里我想区别一下梦想与梦想的距离。影片中马哈维亚的梦想,是为国争光,是为集体实现的目标,而后升级为让女儿成为印度女性解放的楷模,让所有女性看到命运可以改变的可能,他是在向时代宣战,属于社会情怀,如果说这是个无私伟大的梦想,那么还有一种为取私利的梦想就显猥琐多了,这就是很多人质疑马哈维亚动机的理由,认为他为充满私欲的梦想,而左右女儿的人生。为什么我不认同呢,因为一己之私“梦“的表现形式会让行为变得局限和功利,畏首畏尾,让人目光短浅,失去判断能力,国家队的教练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他没有理想,但有梦,充满私欲的不配称之为梦想,而是梦,作为国家级教练,地位也应是努力得来,他一定也为了自己拼搏过,但因为是个体的梦,所以有上限,已坐上的位置让他满足不前,只要保持权威,拿个不痛不痒的奖牌,保住自己的饭碗就可以,而当地位受到威胁时,不惜限制和阻碍天赋的发挥,差点断送了一个优秀的摔跤运动选手的前途,也险些将国家荣誉拱手让人。
这部影片有很多的启示,个人理解:
一是梦想是一切的开始。摔跤看似一项野蛮的运动,但其实要完成好这项运动,不只有强壮的体魄,绝妙的应变能力,更要有对运动的热爱与崇高的理想,就如他对吉塔说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所有伟大的人,都先有一个伟大梦,马哈维亚之所以可以成为国家最强,并培养出世界最强的选手,不只是他的技巧到位,坚持不懈,更是那颗永不变色的为公之心。
二是放下畏惧才能前进。如果心里有个目标,那就一定要坚定下来,这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冲破舒适区,无视偏见,为了目标不假思索,一心向前,就算没能达到目标,至少努力过。
三是出于大爱的选择一般不会错。如果说马哈维亚是一个标杆,那他最强的不是摔跤,而是精神力量,他是站在云端看世界的人,从前,他也传统的认为女儿不能参与摔跤运动,直到看到女儿们本能的打败对手,一眼就看出女儿的血液里也流淌着摔跤的基因,并且限定了一年的尝试期(这里证明他是有理智思考过的),事实证明了他的预判是正确的。而后,为了实现梦想,也为了许女儿一个自由的未来,他力排众议,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克服重重阻碍,忍受讥笑与不解、搭建训练棚、设计训练项目、自制训练垫、推进训练进程甚至是到菜市场去讨价还价,这何止是一个摔跤教练,为了实现目标,他也突破了自己,成为了女儿坚强依靠。
四是最伟大的教育是爱与懂。爱女儿,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天赋所赐予的次次突破,这不是一般父母可以做到的。反观我们,极容易随大流,听风是雨的着急折腾,却从来不懂在孩子没有能力判断的时候,识别他们的天赋加以引导,这不只是伯乐之心,更是一种深度的了解,用心的观察。在孩子犯传统错误的时候,还能冷静的发现孩子潜在的能量,这是很难做到的事。也许我们该质疑他选择了让孩子吃苦的路,但在他们那里的现实是,以他们这种穷苦之家,女儿将在14岁的时候嫁给不认识的人,过着任凭一个平凡男人肆意挑剔,柴米油盐凄苦的一生,或是因为不堪忍受,却无力反抗现实,做着挣扎,过了适婚年龄还没出嫁,不要说当民族英雄,就连正常的生活都很难延续,被人耻笑不是一年两年,可能会是一生。
五是越广阔的天地,越自由平等。在马哈维亚生活的小村里,摔跤是男人的事,女人受尽歧视,而到了国家的层面,就开始有女子比赛,到了世界的层面,出现更多优秀选手,说明这是被世界认可,但那个小村不接受的寻常事,如果不拼一把,不只是他们,甚至那个村的人,永远不知道,原来女人也能做到。如果没有像马哈维亚这样的人出现,革新就永远不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