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距离》:生活就就是琐碎的,重复的。
这几乎是一部没有什么剧情的漫电影,缺点就如字面所说,剧情单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体重严重的肥胖者,费德,通过摄影找到生活的片子。
肥胖的费德生活的宛如一个废人,每天早睡早起,无事可做,时间之于他只是单纯的重复,昨天,今天,明天,没有任何不同。有一天他姐夫给他看他外出旅行的照片,勾起了他的回忆,他跑去相机店,用750比索,买了一台烂到不能再烂的机器。
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而整部电影也没展现多少他拍了什么片子,他也没有因此挖掘出自己的摄影天赋,一切还是那样。
但「摄影」这件事至于他非常重要,他因为肥胖深受歧视,连报名参加旅行团都被拒绝。
这么一部寡淡的电影中,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拍照」是他生活的支点,把这个好几百斤的胖子,从孤独的深海中支撑了起来。很浓重的现实气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的生活也不这样么。
上班,下班,上课,下课,吃饭,睡觉,打炮,购物,社交,大致也是如此了。
「重复」是一件令人疯狂的事情,让人焦虑。
大家一直说现在很多自媒体喜欢消费焦虑,贩卖焦虑,正如前几年大肆消费「剩女」一样,其实在我看来,本质并不是如此的,是恐惧,恐惧驱动了消费,带来了流量。
那恐惧哪里来呢,又循环了,是因为很多人真焦虑呀。生活无限制循环,怎么能不焦虑呢?所以你说贩卖焦虑也好,消费焦虑也好,对这种精神恐慌趋之若鹜的,不就是有这群症状的人么。
但生活不是电影,电影好,好就好在主人公只需要在一条单纯的故事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跟着剧情发展就行了。
生活中有无数的费德,他们和电影里的费德不一样,他们可能比费德痛苦一百倍,不停做着无望的工作,自己又拒绝付出120%的努力,熬不过痛苦,度不过这漆黑又绝望的夜。
费德想去海边,最后他去了,他很幸运,有两个朋友,他们开着一辆皮卡,把费德装在了皮卡后面的车篓子里,一路向海边驶去。费德最后来到了海边,拿起了相机,对大海拍照。
我一直觉得生活中找到「支点」很重要,活着的意义是活着本身,但支点可以让你感受到「活着」,有支点是很重要的,但「支点」时好时坏,我喜欢把「支点」理解成某种「addiction」,瘾,做某件事的时候,在那一个支点所在的时间端,你感受到自己是真实的。
是活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