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词题】浣溪沙·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爱情也好,友情也罢,乃至于亲情,都是俗世间人用来抓取温暖的,所以世间人大多喜欢热闹,喜欢繁华,喜欢追随者众,因为,似乎看起来,热闹繁华追随者众更可以快速驱赶内心的恐惧和荒芜,但是恐惧和荒芜,还是会像潮汐一样涌来,使人忘记世间还有别样一种不费力的生活。
于细雨斜风中看淡烟疏柳,于雪后初晴时漫步山间小径;约三两好友,在半山腰的小木屋里,随意鞠几捧松针上的余雪,烹煮了倒入随身携带的建盏里,或是倒入在山民处讨了来的最粗糙的陶瓷碗里,再就着刚采来爆炒好的青青的蓼茸翠玉般的蒿笋,吃上几小口,嗯,人间有味是清欢。即使乌台诗案的余悸还在又何妨,即使亲友散逸各方又何妨,即使斯人已逝韶华渐老又何妨,至少,杭州的葑田已疏通,六井已修浚,西湖长堤已筑成,人们有田可耕,有水可饮了;至少,密州的蝗虫灭了,干旱解了,流民可以安居乐业了;至少,徐州的水患已治,燃煤炼成,忍饥挨冻、流离失所的人群减少了;至少,黄州的恶俗除了,雪堂建了,弃婴孤儿有家了。至少,佛印还在,鲁直还在,少游亦在,斗嘴,有人;斗气,有人;斗文,有人;斗字,有人。至少,妻子还在,饿了有饭吃,困了有觉睡,累了有家回。至少,孩子还在,有人可以爱。就如这细雨斜风,就如这淡烟疏柳,就如这入淮清洛,就如这雪沫乳花,就如这蓼茸蒿笋,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处处有情。天才的心,从来都是如此,天真烂漫活泼;伟大的心灵,从来都是如此,人人可爱,事事可爱,物物可爱,博大的心胸容得下博爱的情怀,所到之处,皆可春风化雨。
从古至今,多少才子,学者投身于博大精深 的中华文明,但学有所成终是寥寥无几,而全部收入囊中的更是凤毛麟角,苏轼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博学多识,令后人不胜羡之。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 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而苏轼所作之词更是 标新立异, 把自己的胸襟气度, 人生经历融入词中形成了不同于前人的鲜明个性特 色。他以他的学富才雄,一洗文学界“绮罗香泽之态,宛转稠缪之度”唱出了“关西 大汉,铜琶铁板”之音,令天下耳目一新,开发出另一番新的天地。一曲《江城 子.密州出猎》将心中的无限豪放渲泄得淋漓尽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一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更是召显豪迈本色: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一曲《蝶恋花》亦是突出他心中清旷“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 处无芳草……”一句句慷慨之词,一阵阵爽朗之笑,一首首千古绝诗,编织成一 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号 。苏轼的文章,由于阅历丰富、学问渊博,突破了无数繁文缛节,不少篇章都 力求自由而又准确的表达出深邃的思想意境。把韩愈、柳宗元以来所提倡的古文运动 发挥到极致。他将自己的处世旷达和旷世之才注入文风,使之潇洒磊落、飘逸爽 朗。 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的视野使他的作品千姿百态, 不拘一格, 无法城法牢笼。 有的情怀婉转,有的诙谐广博,有的慷慨豪迈……都意境高雅,气韵充沛、自然 天成。
苏轼对于现实生活抱有极大的热情。他是体恤下情、爱民如子、锐意革新的“苏贤能”,他从不把理想寄托在虚无缥缈 的幻想之中,所以这也是让他能够出世入世的根本原因。
他是那个时代的万人迷,皇帝也是他的铁杆粉丝,只是不好意思表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是一个臣子对自己所敬之国君的委婉陈词;这是一个君子对所恶之小人的辛辣嘲讽;这也是一个悲天悯人的理想主义者对他所爱的百姓黎民的内心告白。难道说错了吗?即使屡用屡贬,神宗还是懂他的,神宗还是爱他的,无奈,相爱容易相处难呐,我要变法强国富民,你非但不支持还妖言惑众,不知你安的是什么心。其实苏轼并非不支持,他只是觉得变法中的许多举措如青苗法太过急功近利,违背自然规律,加上一些一心争权夺利贪功的小人为了虚报政绩,打着变法的旗帜搜刮民脂民膏,变法非但没有富民,反而是陷民于水火。神宗深居皇宫,李定等奸佞之臣环嗣周遭,弄权使诈,上瞒下骗,上欺下压,神宗是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就连当初变法的提出者王安石也是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处境——原本以为变法能够给万民带来福利,换来的却是怨声载道。神宗一心想当明君圣君,他是爱自己的子民的,变法的初衷,也无非是让他的子民能够过上幸福生活,让自己的国家更强大,无奈却事与愿违。他对苏轼又爱又恨又气,才会致使苏轼从杭州到密州再到黄州,双方眼不见为净是一方面,大概天才遭人妒,天才爱自由,天才还颇具影响力,如果这份影响力不能为我所用时,就是极大的破坏力,让天才少生事端,让天才远离朝堂是非,让天才尽情绽放天分,这才是天才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人生如梦”的伤感虚无伴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 洒放任;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孤寂落寞并没有泯灭“老夫聊 发少年狂”的冲天豪气。这是一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是一个 欲将“乘风归去”的谪仙人,这又是一位针砭时弊、经韬纬略的改革家, 是大济苍生、体恤民苦的“苏贤良” !对苏轼而言,还有什么痛苦是他 没有体验过的呢?乌台诗案,命在旦夕,宦海浮沉,坎坷丛生;七年远 谪,困居蛮荒……上苍对苏轼何其不公,又何其青睐,在将劫难痛苦抛 给苏轼的同时,又赐予了他一颗坚韧、博大的心灵。人生最大的恐惧莫 过于死亡。 但是,大智者的彻悟恰恰是从人生的终点开始的,他们并没有绕过 死亡的阴影,而是以此为起点,在对有限生命的无限性精神超越中为自 己营造了一个“诗意的栖居地” 。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 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人间有味是清欢”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深夜,朔风渐起,乌云流散,窗外有弦月,天空有明星,东坡立在窗前,默然良久,东坡鬓边白发依稀,身形消瘦清癯,在历经半世坎坷漂泊,尝尽人间冷暖炎凉之后,苏轼依然可以用淡然澄明的心写下这一行超拔优雅洒脱的文字,供后世人用一生去体验品读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