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听到这样一段谈话:
妈妈:今天是什么节呀?
孩子:万圣节!妈妈带我去玩嘛~那里有好多南瓜灯!
一段不经意之间的对话竟让我听的心里有点不是滋味,突然忧国忧民起来了。
这些天,在逛商场或者刷朋友圈的时候,都被一个元素充斥着——万圣节!连我这个平时对西方这些花里胡哨的节日不太关心的人都开始手机百度起万圣节是哪一天了。商场里,各种万圣节的元素,像南瓜灯以及各种面具、服装都纷纷涌现出来。朋友圈里大家都提前晒出了自己在各种场所的万圣节装扮以及符号。再相比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看起来就落寞了许多。
一、西方节日的渗透
近些年来,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并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加快了消费主义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全方面渗透。
比如,每年二月十四日的情人节,大街小巷以及朋友圈都充斥着粉色浪漫的气氛,仿佛见人都得问一句:“嘿,你今天收到花了吗?”在翻翻朋友圈,仿佛不在那天发个520红包截图或者一张玫瑰花图片都觉得自己out了。
譬如玫瑰花、520、巧克力这类消费文化的符号借助公共场所或者各类传播媒介大面积的扩张开来,使得人们在不经意间慢慢接受了此类文化的熏陶,也有机会让这类类似于商业炒作的消费文化迅速占领市场。就这么不经意间,我们都成了这场革命的参与者与推动者,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以此类形式慢慢涌入我们的视线中。圣诞节期间各类商场中巨大的圣诞树,忍不住掏出手机自拍一张发朋友圈;母亲节,晒一顿自己给母亲做的饭并配上一段鸡汤文,俨然一副孝子的模样;万圣节,po出一张在游乐场里万圣节主题的图便可引来一众点赞……
我们仿佛慢慢越来越open,也变得越来越习惯接受这些舶来品的“入侵”,而反观一下自己的传统节日呢,它是否渐渐被打入了“冷宫”?
二、东方节日的味淡
说到东方节日,似乎大多与“吃”有关,这也和咱们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习俗有莫大渊源。春节,合家团聚,包饺子吃饺子;元宵节,和家人猜灯谜吃汤圆;清明节,祭奠已故的亲人,吃寒食;端午节,与家人团聚,包粽子吃粽子;中秋节,与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一圈下来,都是“吃”字当头,相比西方节日,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但又说不上来。
而近些年来,为唤起我们沉睡的爱国精神和文化认同感,我们进行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和保护。例如:国家公祭日,我们看着现场直播,在庄严肃穆的祭奠现场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感和追求和平发展的坚定决心。再比如:和韩国争夺端午节真正起源的荒唐事件,也更让我们激起了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相邻国家的比较
相较于其他亚洲国家,他们在自己的节日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在我们的领国日本,我们可以发现在它的许多动画作品中都出现过夏日祭。小时候看樱桃小丸子的时候,就觉得他们戴各种好玩的面具,穿浴衣,逛庙会还有看美丽的烟花秀很棒,整个氛围有种想赶快融入进去的冲动。在反观我们的各大节日,是不是过于注重节日的商业气息,而忽视了其本身的文化底蕴,如果要我们告诉下一代每个节日背后的由来和风俗习惯,我们又是否知道呢?
重阳节来临之时,你是否还能感受到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你是否能在众多的商业文化冲击下依旧坚持自己的本心,回归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去?在如今越来越欢迎外来节日进入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多关注和传承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让它也时刻注入新的活力,不断的与时俱进,不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所以,你现在是选择过万圣节,还是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