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显性偏见和隐性偏见。
显性偏见是摆在明面上的偏见,赤裸裸地表现在言语、行为和表情上。隐性偏见可以理解为口是心非,嘴上说我不歧视黑人,实际上自己女儿嫁个黑人是坚决不肯的。
偏见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刻板印象,觉得女人应该温柔,男人应该阳刚,穷小子就是凤凰男,富二代就是纨绔子弟。
这是一种对世界的简化,减少了解成本,这种简化不一定对,也许恰恰相反。
一个家族二代老板,办公室全是书籍,整墙整壁的、英文中文的、拿起来可以当自卫武器的那种,桌面上是摊开的书,还在做笔记,这种好学和进取,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有次跟洋的朋友去旅行,开车的是洋的朋友,年纪轻轻已自己做老板,生猛但体贴,开车很生猛,但相处很体贴。一路上聊起商业项目,聊起现在开的公司,明明才20出头的小伙子,却表现出超乎年龄的思想成熟,特指商业方面。
一群人不可以代表一个人,被身边发生的例子,啪啪啪地打脸,也提醒我警惕刻板印象、警惕偏见,尤其是隐性偏见,因为它发生于无形,还未接近,就已经判定偏见对象“死刑”。
在《盲点》一书中,两位权威的社会心理学家,用他们首创的“内隐联想测试”为我们系统而生动地讲述了我们思维中的“盲点”,以及我们自以为善意的想法和行为中所包含的那些隐性的“潜意识偏见”。
当下,许多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事物、评价他人和采取行动,于是,这个社会上充斥着很多不公正或不客观的新闻报道、评论文章、企业决策、群体冲突等。
互联网的时代,其中一个代表性产品是今日头条,通过大数据分析,推荐个性化信息,只推送你想看的东西,于是关注圈子经过筛选,虽然看起来很舒心,但会不会日益狭隘。
微信订阅号一样,只关注你想关注的人和事,一不高兴,取关,姐的世界姐做主,多么潇洒,多么酣畅淋漓。
想到这一层,怕自己不够客观公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更怕小圈子、小群体,营造出一个“楚门的世界”,因为你身处其中,较难发现,或者发现了较难改变。
小圈子和小群体都是相对的,相比一个国家,北上广深杭是小群体,相比与60亿的人类,单个国家是个小群体,国家也会营造出楚门的世界。
听台湾大学的教授讲课时,提到抗日时期,他提到的是,国军如何艰苦作战。本来昏昏欲睡,但是到这句时,耳朵像被叫醒,好像有些东西,跟我从小受教育获得的观点不一样。
我们该感谢多样性,感谢争议性,因为千篇一律的观点/决策,是在太无聊,容易陷入群体性思维。
开个会没人敢提反对意见,因为提了之后,就会遭遇群体性攻击,他会被认为鹤立鸡群,求表现,也会因为提了反对意见,天然地被大部分群体反对。
人们很容易把对事物(客体)的攻击,牵引到对本身(主体)的攻击,认为你反对我的观点,就是反对我这个人。
刚开始我也囧得要死,怎么办,怎么办,遭到如此激烈的反对,后来想明白啦,大部分情况,人家不是反对你,而是反对事,你是事情的经手人,或者传达者,可能迁移部分情绪到你身上。
还有激烈地表达情绪的人,是感受到大家主动或者被动攻击的,所以心理压力也大。
最近经历的事,学到一点:遇到这种情况,静静地听完,肯定对方的表达,说明观点没有对错,对方觉得获得认可了。
活到老学到老,处处留心都是学问,感谢那些温柔地提点我的人,谢谢你们的爱。
今天有个姐姐问我,你学这么多东西,哪里来的时间?不谈恋爱吗?
大部分情况是,别人在恋爱、在看电影、在吃美食,在享受美好生活,我在苦逼的看书、写作、运动,过着僧人般的生活。
不为别的,因为喜欢,这是我选择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剽悍和辛苦,只是这种方式,也让我感觉到舒服和安心,美食、恋爱、娱乐,也是我喜欢的,只是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