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和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矶”,位于今安徽马鞍山市。
据说,李白就是淹死在了这里。不过,采石矶被更多人熟知,却是因为千年前那场关乎南宋存亡的一次大战——采石之战。
历史上,将它和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和淝水之战并称。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11月初,金朝第四任皇帝完颜亮率四路大军侵袭南宋,企图一举灭宋,“立马吴山第一峰”。
而此时的南宋,已经垂垂暮年的宋高宗赵构54岁了,惊慌失措,甚至打算“散百官”,再一次逃跑。不过这一次,大臣们(主要是陈康伯)将他劝住了。
岳飞那个时代诞生的诸多名将,此时已几乎凋零殆尽。剩下的刘琦,即老且病,虽勉力任两淮浙西制置使,扼守两淮之地,但毕竟独力难支。
岳飞的部将李宝,倒是在前一个月取得了唐岛之战的胜利,成功阻住了金朝海军一路。但陆军方面宋军却遭遇了大败,特别是淮西主将王权的溃逃,让金军得以长驱直入,饮马长江。
局势危在旦夕,宋廷急忙调遣此前从金国投降过来的李显忠前往采石矶督军抗金。同时,又派出文官赶赴前线任督师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四品官),这个人就是虞允文。
谁知虞允文赶到了采石矶,张显忠却还未到,而正对岸的金朝大军却准备渡河了!城内群龙无首,军心涣散,眼看着也是要四散溃逃的节奏。
面对乱局,虞允文主动担起了军事首领的重责,一面激励人心,一面犒赏军民,迅速做好了准备,与金军硬杠。
在金军渡江时,虞允文激励宋军全力迎敌,甚至用激将法对其中一名将领时俊说:你的胆略闻名四方,怎么还躲在阵后,想个小儿女子一般!
“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宋史•虞允文传》)
宋军被激励得个个奋勇向前,又结合民兵海鳅船冲锋,终于将金军在长江水面半道上击退。
第二天,虞允文又派人去烧毁了金军的剩余全部船只。金军渡江不能,只好移师瓜州。就是在瓜州,完颜亮被弑。金军撤退,两淮沦陷之地随后也被宋军趁胜收回。
此战,南宋取得了扭转性胜利。虞允文在战后也迅速被提升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后来又升至宰相,成为继张浚、陈康伯之后的主战派不二人选。
采石之战后的第二年,宋高宗赵构退位,宋孝宗赵昚继位。
趁着大好形势,孝宗在短时间内替岳飞平反,又在登基的第二年(1163年)就发动了对金朝的北伐,结果却遭到符离之败。宋朝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最后被迫与金朝签订了隆兴和议(1164年)。
然而,孝宗北伐之心却从未死心。和议达成后,被暂时贬到平江府知州的虞允文再次被起用(1165年),任知枢密院事(军政最高长官)兼参知政事(副宰相),继续主持北伐大局。
1167年,镇守四川的名将吴麟病逝,虞允文又被派去四川任四川宣抚使,以稳定大后方。不到两年(1169年),又急急被调回,拜为右相兼枢密使。三年后(1172年),又拜虞允文为左相(首相),全然托付以北伐大计。
然而,采石之战后,在虞允文的有生之年,宋朝却再也没有兴兵北伐。
一方面,是因为完颜亮之后继任的金世宗完颜雍治国英明,南宋无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宋确实国力不足。另外,孝宗虽对虞允文十分倚重,却也运用制衡之术,对他处处掣肘,让他大志难申(任左相半年又被排挤出朝廷)。再加上将星凋零殆尽,南宋永远失去了北伐的时机和资本。
1174年,虞允文在四川任上忧劳过度而死,一生大志难伸。惜哉,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