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孩子刚刚满一周的妹妹找我抱怨,说自己家婆婆总是喜欢孩子一哭就去抱,她非常不认同这种行为,都差点要吵起来了。我当时回复她,这一次,我是非常赞同你婆婆的做法的。
小宝宝哭闹时是要立刻去抱还是“哭个够”呢?去年之前我也跟妹妹有同样的想法,看到很多育儿书上说孩子小的时候哭闹要延迟满足,不要一哭就去抱,这样会养成不好的习惯。于是我也照搬书本的知识,开始在孩子身上实践,认为自己懂得很多, 书上说的准没错。其实有的时候真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懂得每一句话可能都有特定的情景模式,但我们往往断章取义了。
这里我要感谢我那不按常理出牌的婆婆,是她在孩子哭时一直坚持要抱抱,是她孩子睡觉容易惊醒时陪在孩子身边。所以我家孩子现在几乎很少哭闹,也没出现大家所说的抢玩具打人等现象。
最近再结合心理学的经验,好像有些明白了,我们家一些做法比同龄人要成熟许多的原因,那就是小的时候我们给足了安全感,现在的她不需要以占有及哭闹的方式去从外界获取。这就是我为什么支持不能忽视小孩子,尤其是月子里的宝宝的哭声的原因。
一、哭是与父母交流的重要信号
对于小婴儿来说,手脚都还不灵活,她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哭声,这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婴儿可以自主地选择什么时候哭,哭的强度,哭的方式,不管是尿了、饿了还是痛了,都会用哭来表达。
这时候父母或者监护人需要做的是更好地去识别哭声和真正含义。通过宝宝的哭声达到与宝宝交流的目的,这样子才能在下次的哭声中准确地判断孩子是什么原因哭,而对于宝宝来说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妈妈读懂,她也会感觉到开心和满足。
这个交流是双向的,妈妈能通过哭来读懂宝宝,并且能第一时间满足他的需求,孩子就会同样回报以你小天使模式,因为他知道,妈妈就在不远处,只要他需要就会过来。这个过程我是深有体会,我家孩子月子里的时候,只要哭,就会有人抱着他,后来他就不怎么哭,会用小声的像呼唤一样的哭叫唤我们,这个过程还是蛮有趣的。
二、哭是需要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首先人是需要满足生理需求,然后是安全需求,越往上越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而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宝宝刚刚吃完没多久又哭了,检查一下尿包好像也并没有尿,看看样子好像也并没有哪里有疼痛,他可能纯粹是想引起你的关注,想让你陪他玩一会。
有些父母这时候可能就会说,那就让他哭,他就是撒娇了想要抱,以后这样那不得累死,既宠坏了孩子又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其实我更想说,那么小的一个婴儿,怎么会宠坏呢?月子里的宝宝父母只需要给足他安全感就好了,这不仅不会宠坏他,还会有助于你建立亲密关系。
宝宝哭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父母或者监护人的回应,他知道自己的哭声确实引起了你们的关注,他就会觉得自己是讨人喜欢的,是有价值的。他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就获取了足够的安全感,就会对你产生信任,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关注需要爱需要抱了,只要一哭你就会过来。反之,当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就会用更大更持久的哭声来表达不满,他知道只有这样做,你们才会最终去安抚他,所以这更是误导了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仍然还认为只有哭才能达到目的。
三、哭也是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
婴儿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可能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哭声,这就需要父母作出更好的判断,其实作为妈妈来说,也会提高自己对孩子的敏感程度,并且你也会发现,你越去用心倾听孩子的哭声,就越能发现哭声里的秘密。在最初的几个月掌握了宝宝哭所传达的信号后,在随后的成长中,你也会倍感轻松,这时候的你就能根据实际情况去决定应该延迟满足还是要立刻解决了。
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都获得了一个良好的体验,不再是一听到哭声妈妈就开始烦躁不安,开始出现很多消极的情绪,进而又影响到孩子更加焦虑的情绪,因为孩子也是特别敏感的,他能很敏锐地觉察到父母的情绪。
当然,你也许会说,我让孩子哭个够,后来孩子不也一样挺好的习惯,该吃吃该睡睡。这对于一些比较顺从的宝宝来说短期内确实管用,因为宝宝知道了自己哭也没用。但从长远来看,就会发现他会觉得父母是控制他的,不能让他自由地表达,那么他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父母越来越疏离。
总之,让宝宝“哭个够”的方法是可取的,同时也不能觉得孩子哭是个必须要去适应的任务过程,而更应该正确地作出回应。只有从小给足了孩子安全感,让他能父母那时就开始体验到被理解,被尊重,有价值,是被认同的,他的心理才有充足的营养,长大后才不需要从外界通过哭闹、占有等方式来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