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书摘】读、议、讲的一般过程
1.初读。通过预习中的读,先解决字、词部分。生字、新词必须在预习中解决。读、议、讲开始,可以先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效果;字词也可以讨论,让学生说自己在预习中查阅词典、并结合课文对字词的理解。对字词的掌握,不仅是读音和解释,还必须熟悉词的用法,知道一个词在某一场合可用,在另一场合不可以用,这才称得上真正掌握了这个词。
再通读课文。短课文适合朗读,长课文宜默读。在预习课文基础上再读,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逐段仔细阅读、琢磨;理清作者思路,所谓“思路”,即作者的思想脉络,“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将字里行间的含蓄之意、比喻之意、言外之意体会领悟,记忆必要内容,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就要从篇章结构入手阅读课文,即分段、分层次地进行读、议、讲,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结构的能力和思维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想把每段内容理解透彻,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还必须从词句上深入理解课文重点,对重点词句做深入的分析、比较,才能比较具体深刻地理解内容。叶圣陶曾说过:读文章要“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对于语句要感悟出其神韵。例如《火烧云》一课,第二段写火烧云的颜色,如果只给这一段概括一下,学生也能较快地回答:“这一段说明火烧云的颜色很美丽很好看。”这是抽象地掌握,还不能学到语言。因此,还需要从语言上具体了解,作者用了哪些优美形象的词句写出火烧云的颜色。教师可以这样讲:“这地方火烧云变化极多,有各种颜色的,红的、黄的、紫的、灰的,等等。”然后,再读课文看作者是怎么写的?作者写的和老师讲的有什么不同?作者写的好在什么地方?经过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作者用了一连串的修饰词语,写出火烧云的各种颜色,如红堂堂、金洞洞,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写出颜色的变化,如“一会儿……一会儿”。使人感到如亲眼看见了天空火烧云美丽的景色。这一段最后一句还写了“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说明还有许多种颜色,让学生去想 象。这里作者用了“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这样的句子,就比“说不出,没见过”生动多了。
下一段写火烧云的形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作者用了哪些生动的语言,说明火烧云的各种形状。可以给学生点明叙述和描写的关系——写出火烧云是叙事,怎样写出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变化是描写。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范文中学到生动的语言,掌握鲜明具体的词汇,从而学习写作。这一阶段,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此来进行对比、联想、想象,经过分析、概括,理解重点和难点,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学习语言表达方法。
3.深读。要从写作的角度去读,分析作者的立意、构思、语言表达方法以及情感的表达。一方面从读中学习写作,一方面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思想感情,欣赏文章的精华。通过读、议、讲(主要是重点段),进行联想,判断和推理,总结和概括,逐步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全文取得整体认识,欣赏文章神韵。
4.熟读。有的语言优美的短文或片段,应该背通、积累。
总之,初读课文学内容;细读课文理思路、学语言;深读课文学写法、悟情感;熟读课文积累语言。
——《小语教学论稿》(田本娜著)
2018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