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今天,在此谈论这篇清新哀婉、缠绵悱恻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自然要从川端康成说起。
川端康成是一个孤儿,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流露着浓重的孤独情绪。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中篇小说《雪国》、《古都》、《千纸鹤》都让人读起来感到苦涩隐晦,如酸橘。正是这种难以化解的情结让他在晚年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然,也有人说是因为他眼看着日本传统文化遭受外来文化入侵而渐失影响、自己无能为力才自寻短见的。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一是因为自明治维新(这可是在他自杀一百多年前发生的)以来,西方文化就汹涌而入,日本举国对“舶来品”是持欢迎态度的;二是因为川端康成本人年轻时就受过西方教育。如果真的想不开,他早就迈出最后一步了。
下面在讲一讲,我对川端康成的了解。2004年下半年,即高一上学期,我学了他写的散文《花未眠》;下学期,我吃了一周的泡面,换回一本《雪国》、《古都》、《千纸鹤》合订本,仔细看了,不忍细读。现在想起,记忆犹新,仍未有勇气再读一遍。
作品是作者的影子。小说家塑造人物其实就是把自己写给大家看。小说《伊豆的舞女》内容大致是高中时代的“我”(川岛先生)在伊豆旅行时,遇到了一群艺人。于是,结伴同行。艺人中一个叫“阿薰”的小舞女引起了“我”的注意。正当彼此心灵萌动时,“我们”因为残酷的现实分离。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无限叹息。高中时,我每每读完,伤心不已,常愤恨男主人公为何不带小舞女一起走呢?现在,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多少明白了一些。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失去了比得到更美好。譬如一朵鲜花,一旦摘下,出不了一日便会枯萎,二日便会凋零。
这部短短的小说,四次被搬上银幕。其中,最经典的要数山口百惠、三友合浦的版本。片中,山口百惠将小舞女开心时的天真、可爱,伤心时的痛苦、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她捡了一根竹子给川岛当手杖,和川岛在山顶谈心,还是听川岛念书,都使人感觉到温暖、温馨、温情。其中,有一个对弈的情节。川岛很惊讶地问她也会围棋的时候,她说自己只会五子棋,也算一个笑点了。最后,川岛乘船离开大岛前,向她要了一把梳子作为纪念。汽笛声响,小舞女阿薰沿着堤岸跑,挥手告别。川岛站在甲板上,也摘下帽子,向她挥手。轮船远去,海岸越来越小,白色的灯塔都成了一个点。川岛握着梳子,想起了片头老太太的话——“卖艺的人,四海为家,谁会知道他们会停在哪里?我劝你不要和他们在一起。”
片尾,当阿薰卖艺跳舞时,一个右肩纹身的醉汉绕着她打转。小舞女虽然躲闪,还是被醉汉搂住了脖子。影片随着一声突起的音乐收尾,令人遐想,令人叹息,令人顿足。
这部电影色彩清纯,没有经过修饰;对白直白,没有潜台词;人物清秀,无因性格需要而面目狰狞的人;剧情平铺直叙,不需要人因参悟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而记住每一个桥段。
美好的事物,很多人都想占有。得到的人,时间久了,不知道珍惜,任意冷落。得不到的人,十之八九咬牙切齿地想毁了它。“小爱占有,大爱放手”,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
世间有一个词语叫“无邪”。但现在,这个词已经被隐藏,被侮辱,被扭曲,成了头脑简单、行为轻浮的代名词。“无邪”的小孩子在家长的警告、学校的教育、社会的磨砺下,长大后往往是:表面上爱讲些冠冕堂皇的话实则自私自利、打小算盘,总是以老好人的面目出现实则居心叵测、阴狠狡诈。教育本身并有错,错就错在我们把“天真”当作“傻瓜”,把“清纯”当成“做作”,把“朴实”当作“半熟”,相反我们把“自私”当成“聪明”,把“无情冷漠”当成“明哲保身”。电影《伊豆的舞女》里的阿薰,只上过小学二年级,心地却比其他人纯真多了。
我国影视剧、文学作品总煞费苦心地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证明编剧的用心良苦,用杀人放火、血流成河表现道具师傅的手法高超,用生离死别、阴阳相隔来表现剧情的起伏波折……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地通过无华的语言、清新的画面、平直的剧情,来诠释人最初的真善美呢?
我今年已经30岁。山口百惠版《伊豆的舞女》是迄今为止所看过的唯一一部“没有色情、没有暴力、没有阴谋诡计、没有生死爱恨”的“最干净”的电影。
最后,用片中的一个镜头结尾——
傍晚时,天色黑了下来,华灯初上。阿薰对着窗户折着纸鹤,焦急地等待着川岛。一不小心,一只纸鹤落到楼下,砸中了一顶学生帽。阿薰欢喜,以为是川岛来了。楼下戴着学生帽的青年捡起纸鹤,转过身来,把纸鹤扔了上去,落在屋檐上。阿薰又开始失望,抬头看时,川岛正向她走来。转瞬间,她露出了浅浅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