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术课,四年级,课题《一模不一样》,九宫格图片中有一张不一样,凸显主题。
师:小组讨论一下,你们组准备用8张什么图和1张什么图,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组1:准备8张城市图片和1张浓烟的照片,体现保护环境。
组2:8张太阳图片和1张阴雨图片,体现保护环境。
组3:8张手机图片和1张书的图片,体现爱护眼睛。
组4:8张鸟的图片和1张凤凰图片,体现独一无二。
时间关系,很多组没有展示。我以为接下来就是小组进行创作的环节。结果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些素材,让孩子们从中挑选8张相同图片和1张不同图片,来完成此次练习。一瞬间觉得之前的创意被放了鸽子,好无趣。
关键是,在使用他准备的材料创作时,还让学生进行填空:我们组用了____和_____,体现_____的主题。
这样填空式的教学,难道让我穿越到了语文课堂?
美术课,不应当是向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课堂吗?少一些束缚,多一些个性表达,艺术家才会得以被培养。
02
一年级语文课,我站在一个孩子的旁边听课。
那个孩子对我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随时都在看我。我觉得我影响了他的学习,但教室里满满当当都是听课的老师,没有别的去处。
他关注我,还有一个原因,因为我也在关注他。我的关注,更多体现在提醒他跟上老师的节奏,因为他将心思都放在了我这里,就不怎么参与课堂学习了。但不管我怎样提醒,他都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我和他开启了闲聊模式,问他:“喜欢班上的老师吗?”他点头。我问:“老师喜欢你吗?”他想了一会儿,笑着说:“他们没说。”我说:“老师没有说,你能感受到啊。”估计我这句话他有些不理解,我只好作罢。
看来,老师对学生的喜欢,还需要表达在语言上。
老师都会说喜欢自己班上的孩子,但你的喜欢孩子看见了吗?尤其是一年级的萌娃,他们还没有学会察言观色。或者,老师和他单独相处的时间少了一些,他自然也就不能感受到。
03
一年级数学课,《猜数游戏》,内容是关于6的加减法。
老师和孩子们玩游戏:先在手心里一共放了6颗棋子,然后左手藏了3颗,右手显示3颗,让孩子们提数学问题。
一生带着非常疑惑的语气问:“剩下的3个去哪里了呢?”
这个可爱的问题把我们逗笑了。因为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们提出:左手有几颗棋子?
学生如此提问,老师该如何接呢?很多老师都会表扬孩子会提问,然后请下一个。
学生问出如此的问题,源于老师玩的游戏,学生没有看明白。如果学生能够看明白,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怎么应对呢?可以提醒学生我们需要问一个数学问题,再让他思考要不要换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他不行,再请其他孩子来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