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是炙热的,福州的温度高达40度,每天都是“高烤”;7月,是凉爽的,在空调房中翻看书籍,沉浸心灵。今年的7月,我们共读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下的学与教》。
每个学期的第一课,我必然是和学生翻看教材目录,从目录中了解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重难点知识,课时安排,进度计划等等。这次,我也是从标题着手,第一个关键词“数字时代”,借助百度查知:“数字时代”其实就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代名词,因为电子信息的所有机器语言都是用数字代表的,所以人们将其美称为数字时代。往狭义想,其实就是与我们教学紧密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第二个关键词“学与教”,即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我是数学老师,从“学与教”的语序组织上,我的理解是“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跟着麻吉星共读了第一、二模块,也印证了我的想法。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早已是一个常识,可人们对此思想的理解仍有许多误区。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的“学”是很普遍的现象:一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二是以答案为中心,教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教师说答案学生记答案;三是上课就放幻灯片,教师点鼠标,学生看屏幕;四是教师信马由缰,学生信口乱说;五是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呼百应。个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从本义上理解就是在课堂上要看得见学生的“学”,还要看得见教师的“教”,更要看得见教与学的“共生”。课堂教学中要看得见学生的“学”,既要看得见学生学了什么,还要看得见学生学的过程和学的结果。要让课堂上看得见学生的“学”,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教”要能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的“教”还体现在引领学生的学习发现中,教师的“教”更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长。总而言之,教师的教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学的需要。
王绪溢博士在书中提到“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教师要尽量减少掌控、主导课堂的时间,空出来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规划、分工、合作、思考、研讨等等。教师课堂说话要少,教师给的提示要少,这样学生说的就会变多,学生的思考也会变多,进而深入。无才能有,教师不要过度设想学生的生成,备课中的设计思路本质上都是教师的观点,而非基于学生的观点,所以在课堂教学时要更关注学生的即时生成。慢才会快,教师常会为了教学而教学,赶进度也是常有的,这样的“教”自然无法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上。慢的方法就是要“沉浸”,因为沉浸是学会的要素,教师要使学生沉浸在教材中,沉浸在学习活动中,沉浸在彼此的研讨与对话中。沉浸需要时间,需要教师尽量减少掌控、主导课堂的时间,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成,需要放慢教学的节奏。
正如福州金山中学的陈蕾老师所言:“从教师为中心走向学生为中心,其实是一件挺难的事,需要放下‘执念’,闭上嘴巴,然后让学生成为课堂里的主演。”将理念落地生根,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