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面对着写满名字的院衫,我还是会想起第一次踏入大洼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大洼”,一个颇有乡土气息的词,用在中财身上实是不妥,但它却承载了我们09拓荒一届对中财最深的爱。
拓荒之起
第一次见到中财,就打破了我对大学的所有憧憬。泥泞的道路,歪斜的石板,丛生的杂草,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来这儿是来拓荒的。既来之则安之,读书之余建设校园也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于是有了宿舍花坛下铺伸的小石板,有了主教楼前盛开的朵朵花儿,有了宿舍楼前清扫的身影。半年后的校园终于有了一个校园该有的样子,至少学生活动的绝大部分区域里都不再有泥泞的道路。来这儿的“衣食住”都在大幅改善,除了“行”。七年后的今天北京地铁已经延伸至六环外,然而当时的大洼即属于市区的郊区也属于昌平区的郊区,出行是极其艰难。每到周五,我都会站在现在校园东西区的位置等待着昌52路公交车,半个小时后在昌平沃尔玛囤好货,再和好友去吃一顿火辣辣的火锅,这就满足了我对进城最好的期待。听学弟学妹们说起对生命科学园很无感,随时随地想来市区逛吃。我不禁感叹,对生活的不满足更多的是因为生活的太好,苦有苦的活法,好有好的方式。至少当时的我觉得看着一天天变美的中财,心里是很愉悦的。
拓荒之承
因为一群人,爱上一所校。对于我来说,中财的美全部美在了站在讲台的良师和坐在教室的好友。被“洼”所困,再加之学院的课业很紧张,我们生活玩乐都在一起。一起被闹钟叫醒去上课,一起下课吃饭,一起讨论作业,一起玩游戏,一起熬夜奋战第二天的老师。一个宿舍聚集了10多号人,日久生情,此言不虚。学生活动开展了不少,印象最深的无疑是“CEMA奥斯卡”,宿舍的人厮混在一起,剧本,拍摄,后期。那一两个月,课后的精力都用在了这上面。拍摄时的趣事不胜枚举,大家看到成果出来的那刻更是激动人心。几天后,在学院楼举办的奥斯卡大赛上,看着自己和其他同学拍出来的微电影,喜悦之情是可想而知的。短片中“大洼兽”的独特创意、“桃花朵朵开”的深情演绎、“宿舍赌神”的搞笑出袭等等都是我们的心血也是中财大学生所展现的风采。
拓荒之转
离开大洼,来到了本部,一切又是新的环境。哦,不!人还是那些人,中财还是中财,变的只是建筑罢了。我们还是和往常一样学习生活,但是空气中却多了一丝离别的情绪。四年转眼即逝,分离就在此刻,我们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帅气的学士服回到了大洼。此时的大洼已经有了东西区,有了地铁,逐渐有了大学该有的大。我们奋力爬上学校门前的“中央财经大学”石碑,挥手道别着大学的生涯,在学校的各个角落留下我们的身影。毕业旅行上的我们喝的酩酊大醉,散伙饭上哭的泣不成声。所有的一切都在预示着结束。但结束也是另一个开始。是的,我留在了中财读研,继续着求学之路,也迎来了新的同学,开始了新的中财生活。
研究生的节奏很快,快到还没开始就迎来了结束,这个结束不是学业的结束,而且课程的结束。一年半的时间,我们修完了所有课程。按照剧情的发展,同学们在外实习,见不着面,找完工作就各奔东西。如果生活是这样,那么情谊将无处安放了。于是班委们商量起来,打破这个快节奏对友谊的淡漠,构建一个和谐欢快的班集体。于是有了CEMA暑期课程后的全班聚会,有了上庄水库的烧烤盛宴,有了桃源仙谷的欢快之旅。同学情谊在一次次互动中升华。
拓荒之合
七年过去了,留下的不是痒,而是对母校的无限眷念。我终于还是要离开这个美妙的地方了。在这要走的一年,学校的图书馆也正式开放了。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大师之谓了。师者,非只人也,馆亦然。图书馆那精美的设计,满架的书香,勤读的学子,都让我难以离去。至此,在我心中,中财才算真正建好了。伴随七年的拓荒之旅也圆满的告一段落。真的要走了。我的青春我的大学,我生命最重要的那些年都在这儿了。离别总是伤感的,我们只能带着这份对母校的情愫出发,建设美丽的国家,回馈母校的爱。
就让我在这最后的一个月,醉笑陪君三万场,不再诉离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