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樊登老师解读了《关键期关键帮助》这本书,书的作者李跃儿老师也亲临现场,给大家解答了育儿路上的一些问题、困惑。
看过日本作者写的《窗边的豆豆》这本书的人,应该都知道“芭学园”这个地方,孩子们的乐土、成人眼里的童话世界。
李跃儿老师是中国“李跃儿芭学园”的创办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和《父母》杂志、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
听完TA俩的对话,很庆幸自己在怀孕之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大量阅读各种育儿书籍,在养育女儿的道路一直都是保持开放、倾听、学习、反思的态度,针对李跃儿老师的教育理念,对照自己,关于孩子的养育大致上来说是没有偏离轨道的。
李跃儿老师说:孩子一出生,第一个关键期就是安全敏感期,零岁之前的孩子在妈妈子宫,呆了10个月,经过产道的挤压磨难后出生,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最大的需求就是寻求安全感,所以闻到妈妈的味道,就会安静、安心。感觉到环境变了,就会不安、哭闹。
接着是孩子的口欲敏感期,用嘴巴去探索世界,把在子宫里单独一个个的神经元通过感知世界让神经元都连接起来。
这个时候的养育误区通常有:用磨牙棒或者安抚奶嘴去取代孩子感知各种不同质感材料的能力。用磨牙棒或者安抚奶嘴的孩子,世界的味道对TA来说,就只是用磨牙棒或者安抚奶嘴的味道了。TA丰富的感官体验就被人为地给阻断了。
李跃儿老师说这些关键期是上天送给咱们孩子们最好的礼物,是恩赐,有些家长没有好好利用,硬生生地把孩子这个自我探索发展能力的途径给剥夺了。
接着是孩子的手部敏感期,用手来建构空间感。喜欢撕纸之类的行为,误区就是以为孩子故意捣乱,其实孩子是通过触感来连接大脑神经元。
再接着是孩子的脚部敏感期,喜欢光脚触碰各种不同纹理、质感的地面、事物。这个时候的孩子喜欢自己走路摸索,不喜欢被抱着,尽管增加了伤害的可能性,但是也尽量不要剥夺孩子这个权利。
然后是空间建构敏感期,孩子撕纸条,把叠整齐的衣服弄乱,把搭建好的积木块推倒,喜欢把东西乱扔,看着事物的位移、变化,感知空间建构。
再然后是秩序敏感期,一定要按照TA自己的顺序做一件事,被成年人打乱秩序后就一定要重来,比如不够高,非要自己按电梯键,够不着,也不许大人去帮助,大人帮助了就哭闹、撒泼、不依不饶。
还有妈妈们最担心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基本简介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比如妈妈出门买菜了,过一个小时,妈妈还会回家出现在孩子面前,而三岁前的孩子会分不清现实情境,以为妈妈凭空消失了,没有了。分清现实情境的能力孩子三岁之后才建立起来。
所以幼儿最好是三岁以后才上幼儿园,不然分离焦虑会特别严重,正常的分离焦虑是安全依恋型孩子的特征,代表孩子是正常的。反之,则要引起家长的注意!
攀登老师请教了李跃儿老师:遇到孩子看起来特别执拗的秩序敏感期的时候,父母到底该怎么应对呢?
李跃儿老师很可爱地回答道:熬过去啊!
这一点简直不能太赞同了,说出了我这种新手父母的心声,确实在育儿路上,我们是一路煎熬走过来的。从新手妈妈到老油条妈妈,我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不是实际的时间距离,而是心理上精神上的感觉,当我找到感觉的时刻,内心开始笃定而不是时常怀疑自己、彷徨纠结的那一刻,就像摸黑夜路中突然间看到了一盏灯,不仅照亮了你自己,还照亮了你一手调教出来的孩子,因为孩子是紧跟着父母的脚步的。
育儿道路上,怕走错路、怕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是我们身为父母最担心、害怕的事情。
记得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我是一个特别操心的敏感型妈妈,遇到孩子发脾气、对抗、生病,焦虑无比,后来孩子越大我越能体会到这样下去不行,看了好多育儿书籍,心理学书籍,请教他人,终于学会慢慢放手,现在变成了一个“懒妈妈”,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她想干的,我都会教她,当然除了那些威胁生命健康的,水、电、火那些危险源我是不会让她碰的。
但是在正常的情境下,所有事情,我都把她当成年人一样去教她,第一次穿衣服很笨,但是穿多几次就会了,开电视教一次不会,就教两次三次,现在也会开网络电视看动画片了,她每学一个本领,都会喜形于色,一脸傲娇,那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让我很受鼓舞。
其实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喜欢能够自我掌控的感觉,事无巨细都要每次都求助成年人的孩子会觉得自己能力很弱、离不开大人,当我们信任孩子的时候,TA的潜力就释放出来了。
李跃儿老师说:“无论我们付出的是爱或者不爱,我们都需要知道自己对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不同的看法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做法,而不同的做法,会养育出不同的孩子。” 换言之,作为复印件的孩子就是你身为原件家长的复制。孩子在进入社交领域之前的所有问题,都是父母的养育方法导致的。所以建议同样为人父母的你趁早读读李跃儿老师的这本《关键期关键帮助》,认识、观察孩子的每个关键期,给孩子提供关键帮助,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