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黑色?满足甲方,你需要掌握这些底层逻辑
掌握创新化生存“工具包”,了解客户想法,设计出打动人心的产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其实我们对于“创新”这个词儿,有些误解。
创新这个词儿,我们都很熟悉。然而,王可越却说,大部分创新行动其实都在“假装创新”,以创新为名,掩饰我们内心对于剧烈变化的惶恐。
关于创新,我们还有一个刻板印象:了不起的设计师,都是有天分的人,他们大多是祖师爷赏饭吃,天生才华横溢。
王可越是传媒大学副教授,他开设有关于创新的课程,通过多场创新工作坊,用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都可以搞创作,提升创造力,实现创新化生存。在《创新化生存》这本书中,提出了创新工具包,包括:反思、感受、洞察、创意、行动。
这是个焦虑的时代,最大的焦虑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唯有终身学习才是途径。在不确定的年代,创新,是自我救赎的必修课。
王可越,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创新资深导师。作为创新导师,曾与团队一起将设计思维创新体系率先引入中国,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解决真实商业与社会问题。
创作者究竟有多难,我们来看一句歌词:“一句歌词 怎么让你很难忘,方文山林夕和我都在想,想破头,也钻不进一个紧闭的心房”。要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也需要创新化思维。那么,本文将会从“真实需求”、“洞察力”、“行动”三个方面,具体展开讨论。
1.脱离真实vs真实的需求
关于创作其实有一个误区,并不是坐在办公室,空想如何写出好创意。我们以为这一切都是来源于电光火石的灵光一闪,以为都来自于自己的脑子。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
《卖房子的女人的逆袭》中有一个场景,有一位设计师一直给人当助手。后来,终于有机会自己设计房屋。于是,耗费心血,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一个风格独特的房间。举个例子:浴室的墙,是透明的玻璃。按照他的理念,是为了体现整个家庭都是一体的空间,并没有隔开。
他满心欢喜,希望有顾客能够喜欢自己的设计。只要有人看房,他就会问房屋中介,顾客喜欢吗?
答案当然是不喜欢。
后来,房间又一次进行了修改,改成了榻榻米的风格,卖给了附近的一个大妈。
原来,大妈有处了好多年的邻居,不忍心和他们分开。也不想成为女儿的累赘,因此坚持在原来的房子里独居。
女儿体谅妈妈一个人把她养大的辛苦,渴望和妈妈住在一起。于是,这个房子被改造成母女都能接受的榻榻米。母亲终于被女儿打动,决定两人一起住进去。
然后,女主角说,设计需要照顾使用者的感受,如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师毫无意义的。这个设计师终于明白,设计,应该倾听顾客真实的需求。
设计师科尔·彼得斯说过这样的话:向别人介绍自己是一位设计师时,我畏缩不前……总的来说,目前的设计文化让我受挫的原因在于设计很少面对真实世界的问题,更多是在编织神话和讲故事。”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真实设计呢?
1.真正从人开始。
“好的设计者了解工具,伟大的设计者理解人。”好的设计者,和用户的关系应该是共情,而不是同情。切身实地,去感受用户的感受,明白他们的想法,直到他们的痛点,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提供一个高大上但是不符合用户习惯的产品。
2.沉浸其中,出一身冷汗。
“唯有亲身体验,设计师才能够捕捉到旅行者迷路时候的焦虑。”还是之前的共情问题。如果想要感受用户的感受,就应该设身处地,沉浸在用户的真实生活环境中。只有这样,才可以发现更加深层次的用户的需求,从不方便的地方入手,想用户之所想,解决问题。
3.与人相遇,而不是访谈。
设计界有一个共识,在《蜥蜴脑法则》这本书中有体会。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做一件事情的真正动机,当你问他,他就会编造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用来解释。所以,通过访谈和问话,并不一定能得到真实的答案。
4.每个人都是解决问题的设计师。
去人群中多多观察。普通人不经意的举动也许就能带来很多的灵感。比如,可以在图书馆看人们的玩手机、看书的自然反应。像所有人学习是设计师需要明白的一件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是设计师,都会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2.洞察
铁人王进喜,这张照片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们普通人看这张照片,平平无奇,看不出什么特别的东西来。然而,让有心的日本的情报专家看到这张照片,解开了大庆之谜。他们根据铁人王进喜的穿着,以及季节,大概猜出来这是齐齐哈尔和哈尔滨之间。然后,根据手里的东西,以及照片的背景,猜测估算出了油井的直径,以及油田的储备和产量。
有了这些情报,他们很快就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的石油设备。因此,当大庆向全世界征求设计方案时候,毫无疑问,日本人一句中标。
这个故事来自于叶茂中的《冲突》,为了说明,洞察力的厉害。所谓的洞察力,其实就是透彻表象的能力。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打磨的技能。
再讨论一下,设计界广泛流传的两个段子吧。
第一段子说的是,甲方要求设计出五彩斑斓的黑色,第二个段子,甲方一直在提各种需求,然后改来改去,最后设计师说,你直接告诉我,要抄谁。
这些段子听起来多么的辛酸。看起来,似乎甲方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有哪些需求。
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李欣频演讲的时候,有读者提问,很多甲方客户都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那么设计师应该如何做呢。
李欣频的回答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对这个世界保持敏感。在和客户一起坐下来的时候,就应该对他有个判断和了解。即使客户本身不太清楚自己的需求,那么,你也是有一个判断的,能够判断出来,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有创意的,我们可以抓住客户背后的、没说出口的点。 即使他自己没表达出来,你也已经抓住精髓了。
这就是洞察。好的设计师,他们不仅仅听到甲方说出了什么话,他们可以洞察到甲方真正的需求。
洞察是什么?
洞察是未被察觉的基本事实。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行为,包含着很多的习惯和情感。应该想象一下在具体的使用情境中,用户的自然行为是什么。比如喝矿泉水的时候,用户自然而然撕掉包装纸,为了和别人的水区别开。
洞察是对人性的准确把握。洞察人们行为和心理的矛盾之处,应该找到用户真正关心什么,而不是口头关心什么。不仅要听他们说了什么,还要洞察他们没有说什么。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是洞察的关键。
洞察是建立新联系,打开新视野。洞察就是视角的转换,转换惯有的思维逻辑,建立新的连接,打开新的视野。
在思考过程中,永远保持反问的姿态,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才能够持续探讨新的可能性。
如下的问题可以帮助直击痛点:
它真的可以get到用户的“点”吗?
他是不是真的新颖?
他是不是足够简单?
她是否足够有趣?如果没有前后文的支撑,是否仍然有趣?
她能否带来产品或者服务策略的变化?
3.行动
关于行动,我们说过很多:行动是治愈一切拖延症的良药,完成好过完美,等等。 但是今天,我得到了更多的启发。
扎克伯格说过,产品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演化出来的。所谓的创客精神本质上就是动手探索。在多次尝试和失败中。进行调整。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有个情节,很好诠释了这个观点。
麦瑟尔先生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脱口秀喜剧演员,他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他翻看了某些已经成名的脱口秀演员的表演,然后从中找出可以“借鉴”的部分,把对方的台词原封不动照搬过来,进行表演。他是这样对妻子解释的:这不是偷,新手都是这样通过模仿来学习。
后来,有次演出失败,观众没有任何反应,不笑。麦瑟尔先生只得灰溜溜下场,因为邀请了朋友,在朋友和妻子面前丢脸,从此一蹶不振。当天晚上,收拾了行李,离家出走。开始和妻子分居。
听起来,似乎和我们大多数人的轨迹很像:总是有一个梦想,然后遭到一次两次的打击,从此就放弃了。
那么,麦瑟尔夫人是怎么做的?她行动,不断试错,通过观众的反应,最终决定如何讲一个段子。
比如,在美妆柜台当柜姐的时候,遇到一个男性顾客,他说:“我想要一些能让我妻子看起来像伊丽莎白·泰勒的产品”。
麦瑟尔夫人如何讲这个段子?
第一次这样讲:我给他指了指太阳镜柜台。
没人笑。
第二次这样讲:其实我想和他说,“先生,请您照照镜子。有谁会穿得像伊丽莎白·泰勒一样,回家只是为了见长得像你这样的人。”
笑声稀稀拉拉。
第三次这样讲:我想和他说的是,我希望您的妻子此时此刻,并没有在买一些让您看起来像罗克·赫德森的东西。“
笑声稀稀拉拉。
第四次这样讲:所以在我要了他钱包里所有的钱之后,我说,好了,现在至少能让你觉得你娶了伊丽莎白·泰勒。
这次,笑声很大。
伊丽莎白·泰勒是好莱坞演员,有过8段婚姻,她热爱珠宝,曾说过:“爱人的深度是要用珠宝来表达的”。
是啊,哪怕三两句话的一个段子,也需要持续打磨四次,才得到了哄堂大笑的效果。
很多喜剧演员需要花费多年的时间才能第一次做到黄金十分钟(tight ten),而麦瑟尔夫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做到了。
在《创新化生存》中,作者提出了验证式学习和原型思维。验证式学习的过程是原型--测试--迭代的过程。首先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价做出一个产品原型,然后,在改变中不断评估,衡量产品的进步。
作者王可越在书中提到:多失败,早失败。快速带来的最大利益,首先是付出的代价小,其次是灵活性高。原型不是细腻的蓝图,而是积极进取的学习。在出拳的同时,随时判断,随时调整。
最后
总结一下,今天主要讲了三个创新化生存工具包,分别是:共情和感受顾客的真实需求,洞察背后的故事,在行动中持续改进。实际上,《创新化生存》还有另外两个工具,因为篇幅这里不再展开。
很多时候,我们受困于某种思维的误区,只需要轻轻一点,便可以豁然开朗。作者王可越在传媒大学开设有关于创新的课程,通过各种实际教学,总结出来各种实用的技能,帮助我们打破思维的墙壁,高效创作。
所以,这些底层的思维,不仅适合于设计师,创业者,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如何明白团队中成员的意图和需求,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