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天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到后面,感觉柳比歇夫就是一个狂热的宗教分子。他所有的时间记录、书信和学术工作都像是宗教仪式一般。
我觉得,他肯定会认为他这样做才是符合道德的、高尚的。
他的一生就是这么献给自己的理念的
以下摘录的笔记:
柳比歇夫最大的秘密是——如何生活得更好
他知道他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目的……仿佛有什么崇高的目的,甚至可能领悟了他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过一种合乎道德的生活,不仅仅是问心无愧地工作,似乎他明了他所作所为的内涵。
令人惊叹的一生,留下的文字、资料非常非常多
坐功当然也是极好的。有一类学者,给他们照相,不该照脸,该照臀部
柳比歇夫的整理工作做得非常好。以至于,柳比歇夫的生活和它的蹉跎曲折,可以一年一年甚至一天天地复制,简直可以一小时一小时的回顾。他的一切空间和时间坐标都可以复制——某一天他在什么地方,都干了些什么,看了些什么书,都见到谁,到哪里去了。
每天时间统计,好比账簿,每个月底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有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时间+花费时间,每天记录
应该如何与时间相处?
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柳比歇夫每天都要结算他读过的时间,算出这个那个都用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柳比歇夫在《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的最后一页:
准备(提纲、翻阅其他手稿和参考文献):14小时30分
写29小时15分
工费43小时45分
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责备自己没有条理、不会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码事,然而对什么都了如指掌,连损失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都清清楚楚——这又是一码事。
我们真诚地相信我们是在尽力而为,认真地埋头工作,蓦然发现我们真正做工作的时间说不定只有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其余的时间都溜走了,消失了,浪费在无谓的奔忙和聊天上,浪费在等待鸿鹄之将至。我们不是挺珍惜每一分钟的嘛?放弃了休息,摒绝了娱乐……
柳比歇夫非但自己动手每天统计,还亲自结算,详细到了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什么也不缩小。不仅如此,他还制订计划,预先安排好下个月的时间,安排好每一个小时。
“我对这个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没有它就没法工作了”
除了工作、休息、看报、三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柳比歇夫都记录在日记中。
通过记录,柳比歇夫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他也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学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为什么柳比歇夫能够做到这样?第六章,缘起:一生奋斗的目标
1918年,柳比歇夫从部队复员回来,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那会儿,他已经提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这位青年并没有因为泰斗们的怀疑而彷徨。岁月递嬗,具体的方法有所修正,某些东西不得不重新审议,但是总的任务不变——一旦干了起来,他一辈子也不背离既定的目标。
柳比歇夫二十多岁刚开始从事学术工作的时候,也明确地知道他要达到什么目标。真实幸福而不平凡的命运啊!!他自己提出了他的工作纲领,并从而预决了他的活动的整个性质,事实上是至死不渝。
这样到底好不好?——给自己的生活订了框框,定得那么死。困住了自己的手脚,戴上了牢笼,错过了其他机会,人变得干巴巴的……
然而事实上(这个事实很值得注意),刘辟邪法的命运并非如此。他的一生都生机勃勃、和谐协调的。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在他的生活中是起了重大作用。他一生始终终于他青年时代的选择,终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的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的。
万一柳比歇夫确定的目标是不能达到的,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呢?万一过了二十多年,证明创立这样一种生物自然分类法是不可能的呢?或者说,万一现代数学机器不适合于这方面的用途呢?这样一来,虚度了年华,当初的目标原来是虚幻的东西,目标明确变成了漫无目的。
这是冒险吗?不,比冒险更怕:这是押宝——未来、才华和希望——这些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统统拿来孤注一掷。谁知道有多少这样的幻想家在无声无息中死去,没有达到可望而不可即的目的!
这种狂热对个人对学科都是有害的
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活在世界上
达成人生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所以他不断从生活中挖掘时间。
第七章:实际记录要做到什么程度,时间才能成为你手中的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失,它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柳比歇夫,会写很多备而不用的东西。根本就没有指望发辫。重要的论著,做的摘要非常详细,甚至到现在仍然会很多时间。积累了丰富的彩礼阿里。
凡是最重要的著作,都要写个提纲,在进行分析研究。
手头上会有大量存货,一旦可能出版,存货立刻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备着的材料,随用随取。
柳比歇夫的读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别人,因为看的书比其他人少。但其他人看书浮于表面,很多精彩的东西消化不了,看过的东西很快会忘记。自己看书的方法,能使得自己有十分清晰牢固的印象。随着岁月的推移,库存要比其他人多很多。
时间的边角料,不断挖掘时间
每一次三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狐疑,他演算习题。
不懂历史,不懂文学是不行的,不知道为什么,他还需要懂一点音乐……
应当不断挖掘一切时间潜力。明摆着,人不能老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实际上,需要高深学识的工作,他一天最多能干八个小时。
计划就是挑时间、规定节律,是一切都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
应该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在工作上的3个小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3个小时,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听同事聊天,不停铃声笑声、收音机、音乐。
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计划,就像某些研究所那样,光会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
应当学会计算一切时间
他把一昼夜的有效时间算成10个小时
具体整理时间:
把工作分成两类:第一类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艺术作品
每天记录的总时间是第一类工作的时间。每个月再把时间加总
每个月第一类工作的时间例如是136小时45分,其中包括哪些项目全部都可以查得到。
分类昆虫学——20小时55分
附加工作——50小时25分
组织工作——5小时40分
合计——136小时45分
基本科研里又包含了什么内容?
1. 分类工作——6小时25分
2. 杂事——1小时0分
以上的每一项又可以具体自己做了什么,看了什么书,多少页,多长时间看完?
第二类时间也同样统计
所有时间一视同仁、一样宝贵。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
每个小时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结算的同时也是对计划的总结。
每月小结虽然巨细备载,年度总结扔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读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一年来的工作和休息——简直是什么事情都要结算累计。
“娱乐——65次”接着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柳比歇夫深信,由于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无比美好的事业,因此才有他如此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旺盛的工作能力
随着岁月的流逝,柳比歇夫越来越感到时间的珍贵,这是每个成熟的人都有的,在他则尤为突出。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珍惜每一寸光阴,使他崇敬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