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所谓自然风格和轻设计趋势理解成为一种文化潮流,我个人不是太认同这种观点,在我眼里,这样的潮流是受到了更大的经济层面的影响,它们是受限于经济发展而被动发展出来的一种产物。
前两期我们从“设计上海”开始,把上海和国内的比较重要的设计展和大家聊了聊,正好,我们提到的米兰设计周在前不久隆重登场。以米兰家具展为主的这场设计活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设计展,我们这期就从米兰展出发,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值得一看的设计展。
米兰家具展最初在几家颇有远见的意大利家具企业的推动下于1961年创办,其所在的隆巴蒂大区在意大利经济最为发达,手工家具行业在全国也最为兴盛,坐落于意大利北部的地理位置,使其与其他欧洲国家比较接近,因此米兰成为了当初举办家具展的最佳地理选择。
1961年,第一年参加米兰家具展的人数为12,000名;而到了2016年,则有37万名观众走进了家具展。在我记忆中,最火爆的一年参观人数达到40多万人。记性好的朋友可能还记得,我们在上期中说到举办了22年的上海国际家具展览会,到2016年的参观人数是11万多,米兰展翻我们3倍还多,再想想我们中国这人口基数,意大利又什么人口基数,影响力可见一斑!
随着意大利家居行业的发展,米兰展渐渐成为整个行业的风向标,同时逐步变成了世界第一大家居展会。展会的内容从简单的家具展,发展出了灯具展、卫浴展和办公家具展等一系列相关展会,逐渐形成了“设计周”的概念——米兰设计周举办期间,除了最核心的米兰家具展,全城大约会有200-300个相关的设计活动。
今年的米兰设计周就分为了7大展区,除了国际家具展外,还包括了米兰大学、托尔托纳区、布雷拉区、米兰三年展、文图拉·兰布拉特区、威尼斯门/中央区。这样的方式就如同我们上一期谈北京设计周的时候讲的,能让整个城市、乃至整个意大利、整个欧洲最尖端的设计集中亮相,而且更加贴近平民百姓。让米兰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设计海洋,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与设计扯上关系。
我们PHAIdesign在最近的每周设计点评中也分享过一些今年米兰设计周上的亮眼作品,不妨再来欣赏一番。
关于米兰设计周,我在2011年——米兰设计周举办50周年的时候应《艺术设计》杂志约稿,写过一篇文字,详细地聊过米兰展的前世今生,也展望了一下未来。我也将这篇文字作为副条一起发布,大家可以参阅一下。
米兰设计周落下帷幕,那世界范围内还有哪些比较主要的设计展值得一看呢?
伦敦设计节
首先推荐的是很有节日气氛的伦敦设计节。伦敦设计节的组办方式是以伦敦现有的设计活动为基础,由上百场活动和展览组成,这些活动和展览由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机构举办,整个设计节所有的展品都是免费供公众参观。
应该说伦敦设计节的包容性和其他世界上的设计展会比起来更强,它跨越了汽车、家居、装置、时装、数码、建筑等30多个不同的设计和艺术的领域,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设计活动,比较像一场文化节日,这样一来有个好处是我们能在公共空间看到许许多多让人瞠目结舌的装置作品。
伦敦设计节的时间通常在9月。对上海的媒体和观众来说可能要分身乏术了,记得去年9月,前两次提到的上海一堆展览都在进行,结果好多媒体办公室都没人了,又要跑上海这边的展览,又要派小分队去伦敦。今年不出意外,也会如此。
法兰克福家居展
法兰克福展历史特别特别长。早在12世纪,来自欧洲各地的商人们就在法兰克福的罗马人市政厅和门前的广场交易,1240年,腓特烈二世批准了法兰克福首个秋季展览会。二战之后法兰克福展览越来越往专业领域发展,我们所熟知的比如法兰克福车展、法兰克福书展,当然还有法兰克福家居展。
法兰克福家居展是欧洲非常重要的一个设计品展会,它的理念是“贴近生活必需”——12世纪大家交换的就是生活必需品嘛,因此法兰克福展和米兰展比起来,风格更加亲民,定位区别很清楚。
法兰克福家居展一般在3月举行,而在世界各地不同时间会举行一些子公司展会,比如我们上一期提到的时尚家居展和东京家居展。
DMY设计节 & 慕尼黑设计周
德国除了法兰克福家居展,还有两个活动各有特色。首先是柏林的DMY设计节。2003年以前,这个设计节和艺术节一起举办,同在5月,因此也被称为“柏林五月”,我们在前几期也提到过。2003年之后,设计节和艺术节分开,延后到了5月底至6月初举行,叫做“DMY设计节”,就是Day Month Year的缩写,创始人取这个名字是为了让大家把“平日每天的日常设计”都展示出来。
另外一个活动是慕尼黑创意设计周(MCBW),这个展每年3月左右进行,都能吸引很大规模的参展商。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MCBW的主办方之一是IF奖,而IF奖具有的全球影响力,中国稍微关心点设计行业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所以有这样的背景,MCBW就能成为很多一流品牌和企业的舞台。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设计展的风格,正好反应了两座城市的特点。大家一定还记得冷战这回事吧,这段历史让柏林成了东西方思想文化政治冲突的中心点,而工业发展却停滞不前,这也让冷战结束后的柏林房价房租都很低。因此柏林墙倒塌后,大批年轻人涌入柏林,年轻人带来了玩乐、派对,也催生了艺术、设计,以及亚文化。DMY设计节反映出来的大多就是年轻的独立设计,这些设计不那么成熟,与产业的结合并没有那么好,但每年都不乏非常惊艳、富有趣味的东西。
慕尼黑完全不同,是德国的经济重镇,辐射的整个巴伐利亚大区在德国的经济地位非常重要。我们熟悉的西门子、宝马、安联……都在慕尼黑,光这三个巨头就足以让人想象MCBW会是多么具有产业性、专业性,和国际影响力的展会。
Design Miami
美国其实并没有比较重要的、全国性的设计展览会,我们仔细想一下,也会发现美国并没有很厉害的家居类品牌,或是设计产品的品牌,我们所了解的那些“美式设计”也比较像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风格,而当代意义上设计行业在美国好像并没有欧洲那么繁荣。这可能是由于美国有很好的技术性产业,比如汽车制造,而相比之下,家居设计类很难像意大利那样成为一个支柱性的产业吧。
值得一提的是Design Miami——设计迈阿密。虽然规模和欧洲那些展会比起来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近几年风声越来越大,展出的作品中也不乏佳作,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上升趋势很明显的展会,而迈阿密的多文化背景也让Design Miami能容纳更多元的设计潮流。
Design Miami每年2月进行,2月的迈阿密和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比起来要舒适的多,如果去看Design Miami的话,顺便度个温暖舒适的寒假也是不错的选择。
北欧 & 日本
这两个地区的设计类展览特别得多,而且都以小型、专业为主要趋势。
IKEA把北欧设计带到世界各个角落,瑞典和丹麦都成了设计爱好者的潮圣地。丹麦和瑞典都有很多不错的设计展,包括由美术馆、设计陈列室、画廊举办的主题展,规模以小型的为主。比较集中的有斯德哥尔摩设计周,通常在2月开展。关注北欧设计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日本作为亚洲的设计大国,设计展多得数不过来。比较大型的有东京国际设计制品展、东京国际礼品展、东京设计周、东京设计精品展……还有各种手工艺展,一年当中几乎什么时候去日本都能碰上设计展,这也是日本文化产业比我们强许多的一个表现吧。
“聊聊设计展”总结
三期以来,我们从“设计上海”出发,聊到世界范围内的设计展会,期间也穿插了一些我对设计与城市、与历史、与普通人生活的关系的一点思考。最后,作为这三期“设计之痒”的总结,我想回到“设计展”这个命题,从这个贯穿三期的场景中,谈谈“设计”与“经济”的关系。
其实我们从第一期讲“设计上海”开始,就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不需要那么多的展?
先说观众方面,世界上有那么多设计展,我们观众能看完的有多少?作为设计师,说实在的,我也没有信心能把这些罗列的设计展都跑一遍。很明显,要看完的话,也只能以后仰赖VR技术的继续发展了,不然对时间、金钱、体力都是巨大的消耗。
更有意思的是设计层面。设计类产品是属于耐用类消费品,大家都会隔断时间换衣服,男孩子可能一个季度,女孩子更频繁些。但是几乎没有人会说,我每年换沙发!换吊灯!除非正巧你每年搬家,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家居产品的使用寿命非常长,我们中国城市可能因为房价贵,租房的群体搬家频率多一些,家具更换还会频繁些,在欧洲,家里用了好几十年的家具很常见,家居类产品的使用寿命很多时候比汽车还长。
同样,从销售角度来说,汽车也属于耐用消费品,但汽车每年都会推出改款,几年会推出一个全新款,一个款式的生命周期一般都在5年以内(这其实是由模具的寿命影响的);但是家居设计类产品的销售周期往往是用五年、十年来计算的,甚至有销售超过百年的神作——诞生于1859年的“Thonet椅子”!因此设计类产品可以算是超长使用寿命类型的产品了。
这么看,观众跑不完那么多展,产品更新本身又不那么有必要,那何必为这些设计产品办那么多展会呢?
我认为,应该反过来看,那就是——新的设计如何能成为畅销的经典?这就需要一个试错的过程。没有哪个品牌能预测说,自己的产品一推出就能卖100年,那就只有通过每年不同的展览,来亮相自己的新产品,让产品接受市场的检验,让新设计拥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同时也会推出更多颇具颠覆性的新品,这些更新换代的产品也从精神层面上暗示大家可以考虑跟上潮流,替换家具。
我们从历史的角度,观察设计新品的质量,或者迭代的推进,我觉得有两个算得上“黄金”的年代,一个是20世纪20年代前期,另一个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在仍然在销售的设计经典,多数都来自这两个时期。我们推想一下原因,就会发现,这两个时期都是紧跟着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经济繁荣。经济的繁荣让品牌和厂商失败的风险比较小,他们就会更愿意尝试一些前所未有的设计,或者制造工艺,同时人们重回和平年代后,也会盼望新产品与新生活的到来。
反观今天的世界,全球经济的发展相对较弱,我们在设计展上看到很多厂商都围绕着天然材质进行切削、拼装,或者在图案上下功夫,降低整个开发的成本,但又保持一定的新品开发速率。我个人把这样的设计定义为一种“轻设计”的潮流。很多人把这种所谓自然风格和轻设计趋势理解成为一种文化潮流,我个人不是太认同这种观点,在我眼里,这样的潮流是受到了更大的经济层面的影响,它们是受限于经济发展而被动发展出来的一种产物。因为经济不好,厂牌们不愿意承担过大的风险,变得更为保守,所以才用这样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更新,甚至把几十年前的旧设计拿出来再重新生产。
这也是我个人对去国外看展不再那么热衷的原因,一来时间精力有限,二来新品多数并没有什么真正新意,并不值得大老远坐十几个小时飞机去跑一趟。设计和社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本身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可以展开谈很多,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给我们留言,说说你的看法与理解,我们以后有机会可以继续深入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