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上有一个地方叫重渡沟,重渡沟里有一片很大的竹林,竹林中留下了我的脚印,还有我的影子。
有人爱松柏,有人爱杨柳,也有人爱桃李,各有喜爱的理由。我应该更偏爱竹子,至于爱它的理由也肯定能照书本学说几样。爱,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自我感受,是心灵的一部分。正所谓物化于心,心不死,物必存,情不绝。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不贪权势,不近美色,偏爱作画怪石、幽兰、山竹。且每逢画竹必题诗词于其上,诗画一体,文竹交融,堪称古往今来画竹第一人,无人能比,无人敢比。我初观竹子,无论大小粗细,形态长相,庶几矣。一竿直立,竹节分明,三叶成枝,四季青绿,画竹有何难?板桥画竹,断然不是因竹易画而已,实为折服竹之品质,唯竹为尚,唯竹为荣,唯竹为贵。故此他才吟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诗句来。
大文豪苏东坡才气冲天,一曲“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豪迈,荡气回肠,可堪三国绝唱。为悼念娇妻,泣泪写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婉转曲折,至情至深。那东坡是出了名的食肉者,常常感叹无肉食不香,为此还发明了一种口味独特的东坡肉菜,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名人就是名人,你不记住他都很难。千余年来,人们在饭桌上聚餐,美味佳肴,长长的食谱,总忘不了那道东坡肘子。在学堂读书,上下五千年,秦汉唐宋元,翻开唐诗宋词,那是绝对不能少了东坡词。就是这样一个大文人,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为什么要这样执着呢,因为“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如此见地,平常人怕是难以企及。
至于“竹林七贤”嘛,一个比一个怪癖,怪的实在匪夷所思,想起来忍不住喷饭仰笑。就说那个阮咸吧,暑夏多雨,居室潮湿,时人皆于农历七月七日搭晒衣服,渐渐的形成习俗。有钱人晒出来的是绫罗绸缎,没钱人晒出来的是破衣旧袄。阮咸更穷,除了随身衣物,一无所有。他看见家家结绳晒衣,想了想自己也得晒出点什么,于是就用竹竿撑着自己的大裤衩晾在院子里。人家问他,他说:未敢免俗,也晒晒吧。再看嗜酒如命的醉刘伶,有客前去拜访他,他却调侃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舍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这七个男人无论怎样怪诞和与众不同,但有一点是出奇般的相同,就是都十分喜爱竹,可谓竹味相投。他们经常聚在竹林深处,竹林游,竹林会,竹林欢,竹林宴,竹林狂,竹林吟。敞胸露背,抛鞋卧地,不管“风摇青竹枝”,但得“依依是君子”。
竹林里没有现成的道路,只要你愿意,便可自由自在的走进。飘落的竹叶铺就的地面,走起来轻轻的软软的。刚才在林外还热的难受,一入竹林,顿时凉快了许多,带着竹香的空气,弥漫着全身。一阵微风,穿过层层青竹,传来悠扬妙曼的天籁竹音,《渔樵问答》一曲终,《汉宫秋月》起歌舞。听着听着,突然间盘数起古老中国十大乐器竟然有近半是竹制而成。箫、笛、笙、胡,名列其中。此外竹板,竹琴,竹簧,竹梆等等,乐器里凡名称带竹字旁的,大概都与竹有丝连。如此说来,这竹子似乎就是为音乐而生。我可不可以这样说:知音者,竹也。
我索性坐下来,背倚竹树,偷偷的自问,知我者,何也?
宋国斌写于2020年6月,重渡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