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初三,离中考大概还有一两个月的时候,我的模拟考试成绩一直在年级第十名开外徘徊,班主任找到我,跟我谈话,说我其实很聪明,但不够用功,如果我能像小王那样天天非常用功努力,可能考得比他还要好。小王自然是当时年级里数一数二的佼佼者。
把我跟小王比,我简直有点受宠若惊,说我聪明,更是让我喜出望外。跟班主任谈过后,我也着实认真了几天,可好景不长,我又禁不住电视的诱惑,每天看集电视再复习,就这样一晃过完了俩月,参加了中考。
考试结果当然不太理想,以几分之差差点与重点中学失之交臂,好在差的不多,还能出几万赞助费入学,于是父母给我出了钱送我进了学校。
二十年后,我看了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著的书:《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突然就想起了我的这段经历,一刹那就明白过来那时的我,正是做出了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下的表现。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通过好多心理实验和观察,发现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存在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人们的行为都可以用这两种思维模式来解释,而这两种思维模式状态下的人们又会呈现出巨大的成就差别。
什么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呢?就是这类人在内心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被测量的。这类人的表现要么觉得自己很笨,要么觉得自己很聪明。觉得自己笨的人总是破罐子破摔,觉得自己反正无论如何只能这样,便从来不想去改变去学习去努力。觉得自己聪明的人总是不能忍受自己一丁点的失败和被质疑,尤其是有些参加比赛的天才,一旦输了一次,就坠入万劫不复,再无可能东山再起。
遗憾的是,大部分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因为我们从小就活在一个会被不断评价聪明还是蠢笨的世界中,我们会被测试智商,测试各种各样的能力。我们从来不知道,一旦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评价中,我们就很难去成长、去突破自己。
相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就不会定义或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认为能力是可以不断变化的,越学习、越努力,能力就越能得到提升。这类人的表现往往会在遇到困难时愈挫愈勇,有的甚至在遇到难题时反而会表现出高兴和兴奋。所以,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在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能够激励自己,告诉自己这只是现阶段的能力而已,并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通过努力或者改变学习技巧从而提升目前的能力,而一旦他们这样想了,就一定可以做到。这样的人,往往比那些天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回到我的那段经历,我被夸赞聪明——在我们的固有观念里,聪明的人,尤其是天才是不需要努力的,相反那些努力的人就容易被认为不够聪明,俗话说“笨鸟先飞”正是这个固有观念的代名词。因此,尽管我并没有意识到,但内心深处已经产生了这样的逻辑:一旦我努力了,就有可能否定了自己聪明的定义。另外,还有一种更可怕的逻辑:如果我努力了,但成绩仍然超不过人家,那是否就证明我其实不如人家聪明呢?
就这样,我的本能很快做出了选择,它为了避免这样的失败,让我放弃了努力,选择了原先的那种不怎么努力的状态。然后结果出来之后,我自然而然就把没那么努力当作没考好的借口,又能在内心窃喜,看我中考前每天看一集电视都还能考上重点高中,可见我真是老师评价的那样聪明啊!
多蠢的想法!亏得我这么多年后才发现!
我相信,像我这样被固定型思维模式坑了的人一定有很多。
所以,现在的育儿理念,只要你有所关注,就会发现都在倡导父母不要表扬孩子聪明,要表扬孩子具体的行动和他们的努力。原来的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现在看了《终身成长》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被夸聪明和被夸努力会相差这么大,一个夸赞就能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或者成长型思维模式。
看了这本书,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去分辨自己和周围的人,谁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谁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比如,那些喜欢说“我就是这样的,我可改不了”的人,就有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之后,很多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在遇到一些困难无法越过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许就能跳出某个声音提示自己,瞧,你现在正陷入固定思维哦,要知道,我们完全可以转变成成长型思维模式,因为我们都知道了能力不是固定的,它是可以被改变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书,写得一点都不枯燥不教条,里面充满了大量的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让我们读来感觉特别轻松有趣,还能在不知不觉中转变观念,怪不得作为畅销书经久不衰。这跟《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这本书相比,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案例。《终身成长》这本书从书名看来教条且充满成功学的功利意味,但实际上内容平实近人通俗易懂,看着一点都不累;而《超越智商》这本书从书名看来非常有趣,但实际上里面写的内容非常专业,充满术语,可以说字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懂。
最后,我想以一个小故事结尾。这故事是我运用这本书的知识采取的一个小行动。
一次,我老公买了一个咖啡机回来,在拆箱装起来的时候,5岁的儿子指着一个塑料盒说,爸爸,这是牛奶盒吗?他爸表示很惊讶:是啊,你怎么知道?你真聪明!
我坐在旁边听到之后,立刻更正他,你不要夸他聪明。接着我问儿子,你是怎么知道那是牛奶盒的呢?儿子说,是因为包装箱的图片上,这个盒子里有牛奶。于是,我就夸他,噢,是这样,那你观察得很仔细。
瞧,很简单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