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张小龙从来没有想过要给【朋友圈】植入广告,但是在商业世界里,广告本身就是无孔不入的。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Google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业务(超过90%)。
于是问题就来了,朋友圈的广告会不会成功,微博火起来后粗制滥造的广告铺天盖地,高端用户(以及比较忙的人)远离微博,来到微信,是因为通过朋友圈的背书,信息进过粗过滤来到他们的眼前。用户之间彼此交换的核心价值是空闲时间的阅读、认可以及转发。这种相互推荐的模式当然是一种良性循环,微信朋友圈因此还没有看到崩坏的理由。尽管,微博的降火使得一些社媒体研究者有一种同理可证的看衰预期。但暂时还没有令人信服的逻辑被提出。
然而就在2015年1月25日,朋友圈成功被3则来自宝马、可口可乐和vivo的广告刷屏了。
这种广告形式,和微信在其内部PPT里分享的海外同行Facebook的Feed广告(收入占FB总收入超过一半)是有差异的,FB的广告信息并没有伪装出朋友圈分享,诱导点击。比方说当你访问朋友的FB主页,你不会看到一条广告信息出现在朋友的发言里。但是,当你刷微信时,出现一个你从来没有关注的whatever时,这毫无以为是会造成违和感的。
那么,应该怎么办才可以抵消这种违和感呢。为什么用户要看朋友圈的(创意)硬广,无论它有多么精准和智能呢。假设朋友圈是一档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插播广告是让观众爱多还是恨多呢?实际上朋友圈的Feed广告让用户初期的好奇不会延续很久,被屏蔽也是迟早的事,我们都有屏蔽周围做代购刷屏者的经验吧。
当我们回到用户研究,体会用户打开朋友圈的那一刹那,ta开始了在朋友圈消费内容的旅程,在旅程中,这些内容的价值、亲和力和可信度天然高于外部的、来自传统的媒体/编辑的,以及附加价值,即是来自于朋友间的可能的共同话题概率高,于是也就有了social互动的机会。反问Feed信息流广告能够提供这些价值么?
像我这样既没有关注宝马中国官方微信微博、也没有在微信端浏览汽车行业任何资讯的前科的用户,被描述成吧宝马的目标受众,只想吐槽一下,微信也是蛮拼得。
有关消息显示,自25日晚20:45正式上线朋友圈广告开始,到27日早9:00,仅vivo智能手机一家的曝光量就达到了1.55亿人次,其中在朋友圈点击“vivo智能手机”的logo、对该条广告点赞和评论的行为超过720万次,而vivo官方微信也因此增加了22万粉丝,众多的用户参与到了vivo#向音乐致敬#的主题活动中。
微信朋友圈广告的收费方式也已经曝光:微信CPC(按点击付费)广告底价为0.5元/一次点击,自由竞价,曝光免费;CPM(按展示付费)广告底价为15元/千次曝光,自由竞价,每千次可视曝光按出价扣费一次,优先展示出价高的广告。具体曝光策略为,有4条以上新Feeds时请求拉取广告(内测期间可能调整);不少于4条新Feeds时广告放在第5条;曝光无互动,6小时后,广告消失,曝光有互动,广告不消失;一个广告持续7天有效,对单个用户每48小时内只推送一个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