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林语堂之女林太乙说过这样一句话,“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
而一部《浮生六记》,字里行间,无一不透露出沈复对妻子芸娘的钟情、眷恋与怀念。可见在他心中,芸娘应该是自己此生最好的伴侣和知己。
那么,对于芸娘来说,沈三白之于她,是否当真无可替代?
作为伴侣,沈三白有哪些不尽人意之处呢?
安于现状,上进不足。
沈复生于文人之家,从小耳濡目染,洞察力、想象力极强,加上自身勤于诗书,致力绘画,才情修养必然极高。二十一岁那年,乾隆下江南,沈复还随同父亲恭迎过圣驾,这在封建礼教的旧社会,代表的是无上的荣耀与机会。
但纵观沈复一生,纵情玩乐山水,敞怀诗词曲赋,从未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也没有谋生的一技之长。书中第三卷“坎坷记愁”中写道,“三日之进,不敷一日所出。隆冬无衣,挺身而过”,甚至,女儿在寒冬时节也被冻得瑟瑟发抖而无任何破解的办法。这样潦倒的生活下,病中的芸娘只能发誓不再求医问药,直至生命无可挽回。
出语冒昧,情商不足。
芸娘知理,但凡沈复为她做一二事,芸娘必然起身言谢,沈复就说她是“礼多必诈”,芸娘委屈地问道:“难道必须要内心恭敬,外表狂妄放肆才对吗?”,此话一问出,沈复自知不对,赶紧拱手赔罪。当然,这件事也可归为沈复性格直率,不拘礼节。但下来有一段对话,却让人无法言说。
芸娘喜欢的吃食有两样,臭腐乳和虾卤瓜,偏偏这两样都是沈复平生所厌。于是就说:“狗无胃而食粪,以其不知臭秽;蜣螂团粪而化蝉,以其欲修高举也。卿其狗耶?蝉耶?”,这话说的,问芸娘是狗还是蝉?芸娘倒也没恼,不紧不慢地回道:“臭腐乳价格便宜,也可下饭,我已经吃惯了,这是不忘本;至于卤瓜,这是到你家才开始吃的呀!”。
沈复穷追:“那么,你是把我家当狗洞了?”话语继续纠缠。
最后,想要结束谈话的芸娘,只得夹起一块卤瓜塞到沈复嘴里,沈复细品之下,竟觉清脆味美,从此爱上卤瓜。
恣意才情,担当不足。
沈复爱好广泛,很有才情,他爱好绘画、诗词、歌赋、园艺、插花、旅游,甚至会蹲着看蚂蚁搬家,看蟋蟀相斗,对小动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因为志趣相投,婚后与芸娘夜游沧浪亭,赏灯逛街会,无一不风雅纵情。
可是作为已婚人士,芸娘能照顾儿女,打理家事,利用闲暇时间提升自己,与夫君吟诗作对,更能花些小心思,利用顺手拈来的物件给生活增加雅致与情趣。而作为丈夫的沈复,为何就能长期沉溺于玩乐,纵情于山水,整日空谈诗与远方,不为生计谋划,穷苦困顿之时,连自己与家人的三餐都无法保证呢?
二十三年,芸娘嫁夫随夫,舍命追随,即使有病在身,为了支撑家庭的开支,依然“十天尽力绣心经一部”,从而导致旧疾加重。可是这件事情,沈复却说,芸娘注定是个薄命人。
囿于困苦,谋划不足。
友人借款,求沈复担保,后来友人携带钱财跑往外地,沈复也没有钱还,只得将自己的字画给债主做为抵押,无奈债主不依不饶,跑到家门口大喊大叫。沈复父亲无奈地说:“你自己不思进取,随意与小人结交,三日之内,还请自谋生计去吧。”
沈复一时间没有了主意,芸娘提议连夜出走,沈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得草草安排女儿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儿子去做学徒,然后落荒逃走。
后来芸娘又提议,要沈复到去找靖江的姐夫,并索要一笔十年前的旧账,以补贴眼下开支。这一笔旧账,暂时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困境。可他们都知道,这要回的二十两银子,还是十年前芸娘典当了银钗凑数借出去的钱哪。
透过这这事情,足见沈复一生虽然慷慨豪迈,潇洒不羁,阅尽山水,交友无数,可对生活却缺少远景规划,以致人生的后半程尽是坎坷忧愁。
放浪不羁,深情不足。
沈复与芸娘青梅竹马,早在十三岁时,就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芸娘倾慕沈复的才华,愿意亲历他的内心与生活,俩人亦师亦友,情深似海。
即便如此,在太湖泛舟之时,遇到了船家女素云。沈复觉得她虽是船家女,但“人颇不俗”,喝酒行令之时,不禁开始动手动脚,芸娘在一旁,好像并没有尴尬。
后来,沈复跟着朋友去广东做生意,四个月时间,喝酒狎妓,花费百余金。有个叫喜儿的姑娘,因为沈复,还几乎寻了短见。
芸娘在世时,沈复曾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如果你先走了,我是绝不会再娶妻的。后来不出三年,朋友送给他一个女子为妾,就又“再续春梦”。
当然,如果将沈复还原到他所处的年代,恐怕这些事,说来尽是风雅,无令人诟病之处。
置身于封建时代的芸娘,与沈复有过二十三年婚姻生活,他们吃蟹赏菊过,快意山水过,寄人篱下过,穷困潦倒过。弥留之际,芸娘对沈复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
芸娘一生无悔。
这一场婚姻,沈复于芸娘,是导师亦是顽童,是明灯亦是暗夜。
回首共同走过的日子,芸娘不光收获了爱与尊重,精神世界更是得到了最好的丰盈。唯一不足就是生在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思想限制了她,拘泥了她。
而因为这些思想的毒害,说到底,沈复终究是辜负了她。
浮生如梦,了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