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带孩子去上篮球课,天气很热,孩子们的运动量也很大。中间休息时,孩子带的水就喝完了,让我去帮他买" 外星人",他喜欢喝的一种运动型饮料。体育馆里的自动售卖机的外星人卖完了,我就买了另外一种运动饮料给他。下课后他还要去买一瓶水,说那个运动饮料太咸了,不解渴。就另外买了一瓶农夫山泉。
买完孩子问贵不贵,我也不知道价格,是那种在支付宝上自动扣款的。就告诉他说应该不贵的。孩子是那种挺会过日子的,能节俭绝对不浪费的那种孩子,我很欣慰。
最近刚上了爱子有方的课程,我知道了爱孩子不是什么宏观的东西,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牵手、一个拥抱、一句鼓励肯定话语,都是对孩子的爱。
我就开始后悔,当时孩子问价格时,我应该说,你这么口渴,价格再贵妈妈也会给你买的。这句话更能让他体会到我对他的爱。语言是有能量的,温暖的语言能够让人感受到爱和温暖。
当时我为什么没有想起这句呢?我的反应也太慢了。最近两天脑海中总是浮现这件事情,突然意识到,不是我的反应慢,而是那不是我的真实想法。
我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如果是我很口渴,我会坚持到附近超市买水,超市会便宜一点,甚至坚持到家,回家再喝水。在我的潜意识当中,金钱更重要些,自己如果能够忍受的事情,绝对不会花钱去解决。家里能用的东西,不会花钱去换掉。这就是我的消费观,我也在慢慢的改变自己,但收效甚微。
一方面我的潜意识是,能够忍受或者继续使用的东西,就不会花钱换掉,不会因为不喜欢或者破旧了就换掉。另一方面,孩子口渴了,我会给孩子买水,不会要求孩子像我一样去忍耐,但内心会觉得明明可以忍耐的,还要再花钱买一瓶水。所以行为上虽然买了水,但内心却不认同这件事情,所以我未能说出那么温暖的话。虽然钱花了,但内心却有点不情不愿。
突然想起在书里看到的一句话,你的精神和你的行动不一致时,精神就不能在行动的过程中帮助你。如果我的观念和我给孩子买东西的观念是一致的,那么我的内心就是放松的喜悦的,而不是不情不愿的,那么我一定会自然而然的说出那句温暖的话,因为那就是我的想法。
我是不舍得钱吗,不是的,我只是观念的问题。我希望自己能够改掉这种观念。或者说,当别人的需求和自己的观念不一致时,如何正确的处理。
我的经历让我能忍耐就忍耐,而孩子的成长经历是及时的足自己的需求。我的很多观念和孩子是冲突的,而我会以为孩子应该拥有跟我一样的观念,就会想要去改变他。
但事实往往证明,我是无法改变他的。在他的观念和我的不一致时,怎么办呢?不要预设自己的事正确的,而是要讲清楚自己的想法,也让孩子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彼此都了解对方意图的前提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涉及到两个人的事情,共同决定。实在不行就石头剪子布来决定。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无法决定的,而且怎么决定都没关系的事情,会这么来决定。
这件事情,让我有两点收获。
一是要时刻觉知自己的内心的观念和行动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一定要停下来想清楚。二是在和任何人的相处中,不要预设自己是正确,要抱着谦虚的态度去了解的别人的观点和想法,经常问自己,如果自己错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