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奖背景介绍:
由一个英国人创办。 每年全球有80多个名额,被誉为“本科生中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可以去牛津大学深造。
攻辰卓成长经历:
出生在望京,父母非土生土长北京人,都是小地方出来并通过考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小学非重点学校,初中开始寄宿学校生活。
参加过少儿班选拔,但是智力测试一般。
课外班--根据兴趣,主动提出参加课外班的要求,没被强求。上过小学奥数辅导班,初中无课外班。
复旦国际政治系本科毕业生,参加联合国教科组织在坦桑尼亚支教工作10个月。
教育孩子基本的价值观:忘记成功
首先,他不认为自己很成功,他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也总感到对生活的无力感,很多事情无法做成。
其次,现在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也比较片面,周围很多人也很成功,但只是没有得到很多关注,其实生活的道路上没有真正的赢家。而且,成功不可能被真正复制,因为每个人都不同。
攻辰卓大学期间未在社团担任过很高的职位,也未参加过各种比赛,别人在高大上企业实习时候,他选择读论文和读书。大学5个假期在支教,这都来自于他个人的兴趣和心智。
刻意追求成功,只会产生焦虑。如果人的心智大部分用于在和别人比较中度过,是所有苦难的真正来源。真正的力量应来自于内心深处,来自于自己的兴趣和不断去追求的东西。忘记成功,才可能真正成功。
我们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形成自己强大的内心,过自己想过的和热爱的生活,收获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童年时家长如何教育的:先严后松,敢于放手。
母亲直到小学都各方面严格要求,读书写字,写日记等。初中寄宿开始放手,虽然开始很难,但是逐渐适应,自己做事和做决定。父母在走弯路和遇到挫折时,给予支持和建议。
比如大三时因为出去交流过两个学期,又中途转过专业,学业也许无法及时修读完,需要延期毕业。家长开始比较惊讶,但没有直接马上否定,而是尝试了解原因,询问是否有更好的选择,后果会如何,延期过程中的打算等等。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找到了一些方法,做出更好的选择,没有延期,正常毕业。
反例思考:
一般的中国家长先松后严。小时侯散养,家长忙于工作赚钱,未给予足够爱与时间,没有帮助培养兴趣专注力,懂得谦逊和感恩等等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等孩子大了,叛逆期开始时,家长突然开始严厉,进行各种干预,家庭矛盾由此产生,且很难解决。因为亲子关系没有建立好,家长的教导听不进去,孩子本身能力不够,但是又想逞强,并尝试各种事情,和父母对立,局面很尴尬。
家长该如何做:孩子小的时候,可塑性很强,优良的习惯和特质越早养成越好。
教育主要在四方面受益:兴趣、专注力、敬畏心、谦逊和感恩
1.兴趣:广泛的爱好,宽阔的视角。
母亲严格管教,父亲带着玩儿,参加各种俱乐部,进行系统训练。
小学开始自驾游,扩展见识。母亲结合所见所闻提出各种开放式及启发性问题,促进其形成广泛兴趣,引起思考;不懂的话会去问,自己查,后来的学习中不存在偏科,对人生各种事情感兴趣,并抱有向往。
2.专注:做事情“拼命三郎” 。
从小到大,零食,看电视等都不会白得。会被要求写日记等换取,为得到想要的,会专心地学习。由此也养成坐的住的习惯,在玩儿的时候也很专注及珍惜。
3.敬畏心:产生规则意识,遵守规矩。
家长一般不会因为小事情责备自己,但是曾因比较调皮而触犯学校规则,在书上乱涂乱画时这两件事情被家长严厉斥责,由此印象很深,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及形成对知识的尊重和认真。
4.谦逊、感恩:父母以身作则,点滴沁入。
他的父母待人接物,做人低调谦虚,不端不装,没有架子,带着自己感谢有帮助的老师和长辈。父母从来没说过脏话,偶然的一次说脏话才意识到父亲是会说脏话的。
小结:兴趣和专注力决定了孩子做事情的能力;敬畏心培养其对规则的尊重,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谦逊和感恩培养其为人处事,与人相处的道理;硬素质,软能力都有涉及,这些问题解决了,相信孩子不会走偏,并能获得相对较满足的人生。
培养孩子面对失败的态度--形成“ 成长型心态”,避免“固定性思维”
ever tried.ever failed. no matter. try again.fail again. fail better—samuel beckett.
成长型心态:不在意自己是否显的机智,乐于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不在乎是否失败,丢面子等;追逐关注自身内在成长,做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不受外在的驱使和面子等各种因素影响。这样面对失败时,心态更平静,更勤于乐于学习,效率更高。
固定性思维:来源于人的惰性,满足于现状。爱面子,怕失败和丢人,不喜欢负面意见,不愿意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可能会有自卑感,不敢挑战自己。
学习心态很重要:
失败帮助自身提升和进步。自己曾经申请暑期实习,第六次才成功。
很多人以为牛津罗德学者都是“学霸”,其实忽视了其习惯和后天意志的重要性。周围优秀的人他们很勤奋,徒步回来在车上还会做阅读。他们擅长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是都有自己的烦恼和鲜为人知的付出。
当有惰性时,询问自己:
1.是否真的不喜欢:对有的人解题像逛街打游戏一样兴奋,自检是否真的学习起来很累,兴趣不大。
2.是否可以思维转换:如果压力当压力和负担,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尝试把压力当挑战,那么生活就轻松很多。借鉴“成长型心态”。
学业之外的收获
海口小村庄支教的收获:感受到自己的无知,那里的孩子不懂手机和电脑,但是他们非常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人人都是植物学家。意识到大家没有优劣,只是处于不同的知识体系而已。
坦桑尼亚支教过程中:思考人生,对社会更有认同感,对待很多事情更开放,思维更多元化。
联合国组织办公室工作过程中,突破自己权责之外的属于三不管的事情,获得个人的成长。在没有入职培训,新员工自己摸索,很低效的情况下,自己编写入职手册,自学制作小视频,介绍各种内部流程;编辑办公室的宣传册,介绍正在进行的项目和取得成就。
个人习惯:
a.制定优先级,每个小阶段有明确的小目标
b.给生活增加一些盼头,自我奖励,提升效率.
c.做事情之前,先快速预估时间,2-3分钟之内,直接马上处理掉。
耗时比较长,重复性强,不急于动手,额外花时间思考是否可以更有效率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