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选择学新闻的理由真的很简单:央视上的记者主持人都是酷酷的。
后来选择坚持做新闻的理由也很简单:“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在大学里,无数次听见、看见新闻专业主义却依然懵懂,无法理解新闻的正义到底是什么。知道看到这篇新年献词,我好像豁然顿悟,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记者、记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11年元旦过后进入湖北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实习。三个月,每日按部就班的写窜词、剪视频、传文件、录节目。因为不在社会新闻组栏目,虽了解节目制作播出流程,但没有跑一线,未免有些遗憾。
毕业时期,因在大学里帮同学写过几篇发言稿,依葫芦画瓢的水平在机缘巧合之下,冲过笔试进入面试,最终走到现有的工作单位。刚进来的时候真的很懵圈:因为完全没有看过一篇完整的风格的文章,在我看来就像八股文似的,更别谈写了。
不得不承认“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刚进来的时候,主编不满意,我也不高兴,我一直担心会不会哪天被开了。谁的职场不委屈呢,不过,得承认本宝宝有不服输的性格,我不喜欢事务超出我可控的范围,这样心里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为此,在痛苦的学习中鬼知道那段时间我看了多少杂志:《政策》《党员生活》《咨询与决策》……看、背、模仿、超越,最终还是有了些许成效。到现在,不能说自己写的多好,至少基本不返稿、回炉重造了。
在一次聊天中,主编说:“除了省委书记、省长这级别的官员我没采访,从上到下各级别都接触了。”我想了想,从业四年的我肯定是没那么幸运的。第一次采访省住建厅城乡规划总设计师,记得自己那时有点怂,是真的怂。我的主编从来不会告诉你怎么做,怎么改,只会说,如果你没有采访稿出来会怎样。在公务车上两个多小时,我真不记得自己问了什么说了什么,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身体紧绷,手在抖,掌心冒汗。为了拿到更多一手的材料,你必须往前冲,市电视台去了、县电视台去了、本地日报也去了,可争取的机会就那么多,如果不冲在前线,最后肯定写不出什么。好在结局是完美的,事后同事还给我看当地的新闻视频说我上电视了,哈哈,想想当时的自己就好笑,年轻的冲劲。不过这次采访直接让我和现在的同事成了搭档。
说到这个同事,我真心佩服,公关能力很强。除了我们极少打交道的税务、公检法机构等,基本厅局都有朋友,你永远想不到她某天找哪个朋友打通关键堵点。每次有搞不定的人或者无法敲定的稿件,她能直接越过办公室主任找书记市长或者厅里领导提点一下,或者直接让宣传部去改。借条件之便,我们外出采访蹭的都是公车,可以经常去省委党校坐坐,或者偶尔找哪个处长、办公室主任聊聊,再或者就是组饭局聊聊近况。其实真正和这些人接触以后才发现,我一直对公务员喝茶看报纸的偏见是错误的。在这里,可以听见很多人说的很多事,好的、坏的、隐私的、秘密的,万象丛生,而我最终还是决定踏入这个系统。
这几年里我最怕听到一种声音:我们没有选择其他媒体,选择了你们,所以你们不能让人失望。每次听到类似的言论总是压力山大。最近和武昌区政府合作,闲聊中了解到对方放弃人民日报选择我们,一来的确是因为价位问题,二来也是有了合作的基础(真的是公关的作用)。2017年的那篇稿件我写的时候还真没当多大事,而今年没有任何基础素材,从扶贫办主任到各驻村干部,自上而下都很重视,压力莫名的大。下去之前我没想好结构到底是什么,下去之后深有感悟,驻村干部上班跑项目,跑政策,跑资金,下班还要种地垦荒(自己动手种菜),条件不可谓不艰苦。
一稿即定说到底还是因为感触深,这几年,写的最多的专题就是扶贫、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等,认识了一些朋友,理解了一些事情,记者虽看着光鲜,背后依然有生存发展的压力,苦苦支撑的背后是提前透支不可预估的未来。
现今,告别一个身份,迈步从“新”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