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文章发送后,有人留言让我多写一些关于开题报告的内容。当时的计划是第四篇写正文写作相关,收到这则留言让我改变了想法。不料之后赶上事多,一下子耽搁了下来。
开题报告如何写是个可以出书的话题,也确实有不少这方面的书,学校图书馆和上图都有,也不算难借。我在过去一年中经历了两篇开题报告的写作,现在想想,觉得要求不是很高的话,写开题报告的确不算很难,应该说是易学难精。
在搜集文献阶段,我一直非常焦虑:文献少怎么办?当时有个心障,总觉得在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绝非我等研究生教育速成品可为,我们只能做做总结现有成果,照葫芦画瓢地写个练笔(也许顺便发个期刊)之类的事情。于是在文献不多的情况下就非常没有安全感,总觉得现有研究成果不够借鉴的。现在想想,这种总想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心态,其实就来自对题目思考不足而产生的不自信——没有想明白题目的核心是什么,在学科体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有哪些围绕该核心概念的方面需要深挖,挖的时候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如果在读文献之前——而不是动笔开始写文献综述之前——就把这几个问题想明白,我的文献综述肯定会做得更加顺利,最终呈现的结果在观点总结上会更加全面、在逻辑上会更加清晰。
我还记得,自己在整理文献阶段,思绪如同断线的风筝,一直在被各种文献中的观点和思路裹挟着飘忽。由于研究对象本身规范度不高,各路文献呈现出一种大同小异的面貌,似乎大家都说到了几个大方面,但深究起来又各有各的说法。这种情况当时耗费了我非常大的精力,可以说是晕头转向,仿佛有了大致的框架,然而要落实到文献综述内容时又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最后还是“捡到篮里就是菜”,只要观点没有重复,就在文献综述里说上一句,以致文献综述相当篇幅都是“×××认为……×××提出……×××指出……”这几个句式翻来覆去亮相。你问我从中整理出了什么清晰的主线没,对不起,我已经忘了自己都引过哪些观点了,遑论整理主线。
为了赶进度,我当时就放任自己在简单堆砌“认为、指出、提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心想先赶完进度最重要,写完总归是可以修改的。这个想法并没有错,因为经历过换题,我真正上手写文献综述时,离预答辩已经只有四个多月了,这种情况下进度确实是第一位的。但是,这种对进度的担心,让我放松了整理文献的标准,没有时刻把对文献的思考放在第一位,停留在摘录他人观点或论述过程的层面,这样其实没有实现真正的学习,也没有为后面的正文写作积攒下足够的前期思考。即使仅仅针对文献综述而言,思考不足导致的逻辑主线模糊不清,直接影响了文献综述成文后的修改——写的时候不断地对自己说没关系之后可以改,真到要改了又觉得无从下手,最后就没有改,说好听点是一气呵成,说白了就是粗制滥造。
在整理文献时,拥有良好的笔记习惯非常非常重要。这一点恰恰是我的弱项,我过去非常依赖天生的强记能力,故而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记笔记。生宝宝以后,可能是因为无法睡整觉,曾经十分强悍的记忆力消失了(至今尚未恢复),整个人的记性差到PPT翻到第二页,就记不得第一页是什么内容的地步,这时笔记能力的欠缺让我吃了很大苦头——本来就不知道该记什么,记过的东西到了第二天根本没有印象(连我头一天曾经记过这个内容这件事都会忘掉),这让我的文献整理效果雪上加霜。所以说,年轻真好啊。
祝看文的你们在写开题报告时都不会出现上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