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陶之
每月,我们会一起看一部电影。5月选中的《海蒂与爷爷》,是一部温情文艺片。
本片是根据瑞士长篇小说《海蒂》改编而来,小说通过小海蒂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生活与大城市的生活对比,反映了大自然和现代城市文明之间的对比与冲突。
而改编出来的影片所传达出来的冲突、冲突背后的意义与感受远远比这要多的多。推荐给大家。
城市 VS 乡村的环境冲突
整个影片取景于阿尔卑斯山,在这片群山绿野之间,高山叠峦、蓝天白云、小溪流水。
清晨起床,喝一碗热乎乎的刚挤出的羊奶;跑到小溪边清水洗一把脸;走到羊圈放出两支如伙伴般的山羊;爬到高高地山顶上,在草地上伸个长长的懒腰;顶着日头做一个白日梦。
微风拂过脸侠、蝴蝶在身体上嬉戏。满目的清脆,灌耳的宁静,这一幅幅的鲜活的画面,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向往的生活吗?
然而随着海蒂被姨母骗带到了法兰克福。法兰克福是一个不同于山区的有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街道以及繁华物质的城市。
在这座城市最高的建筑物上往外看,穷极所至,依然是一排排的建筑物。在犹如皇宫般摆设的别墅里,有仆人、有无限量供应的软软的面包、有私塾,但也有一扇扇永不打开的窗、不得随便出入的大铁门。
一边是生活物质条件匮乏,但却可以自由奔跑、随意呼吸的广阔天地;一边是应有尽有的生活用品,但却不得随意走动、需要谨言慎行的豪宅。你会选哪一种生活?
海蒂与爷爷 VS 克拉拉与父亲的情感冲突
海蒂自幼失去了双亲,由姨母代为抚养,后来由于姨母将海蒂交还给海蒂的爷爷,性情古怪的爷爷独自一人居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小木屋。
对于初来咋到的孙女,一开始他是非常排斥的。随着在一起生活的时间长了,海蒂的纯真与率直终于融化了爷爷的心。
爷爷亲自动手给海蒂做了一张跟自己一摸一样的凳子;每次上山放养,爷爷总是很细心的给海蒂准备好黄油跟火腿;在冬季无法外出玩耍的季节,爷爷提前就用小刀雕刻了一只飞翔的雄鹰。
在看到小海蒂趴在窗户上渴望外出的眼神时,极具智慧的爷爷做好了雪橇,带着海蒂翻过一座座山头,将海蒂送到好朋友彼得的家。然后,很温情的对海蒂说,“傍晚时我会来接你”。
而居住在法拉克福的克拉拉,年幼丧母,父亲常年不在家。
父亲在外赚得了丰厚的物质报酬,但克拉拉因为丧母后一病不起,常年坐在轮椅上生活。
父亲为了克拉拉更好的生活,给她请了很多的仆人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请了管家,教授她的社交礼仪;请个私塾,专门教她识字读书;甚至还专门请了一个玩伴,就这样海蒂来到了克拉拉的身边。
虽然父亲为克拉拉做了很多事、花了很多钱,但父亲依然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在她的身边。
一边贫瘠的生活下,爷孙二人相依为命,彼此陪伴,爷爷给了海蒂最大的自由与支持;一边是优越的物质条件下,父亲常年不在身边,花钱请保姆照顾克拉拉,没有人情之间的温情,只有各种家教礼仪的约束。你会选择哪一种生活?
彼得(代表者) VS 爷爷、外婆认知的冲突
整部影片还有一段比较隐形的冲突,那就是关于认知的冲突。
影片在一开始就埋了一条线。彼得第一次见到海蒂,就偷偷告诉海蒂,要她当心爷爷,原因是听村上人说,爷爷杀过人。海蒂回家后,有些害怕,打算搬出去住羊圈里。
爷爷一眼就明白了怎么回事。爷爷虽然有些生气,但他还是将决定权交给了小海蒂。他对海蒂说,外面的人总是会有很多的言论,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别人说了什么就相信什么,而是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与判断,跟随自己的内心。
后来彼得告诉海蒂,他要开始上学了。上学后的彼得,告诉海蒂,“上学没什么用,将来我是要当牧羊人的”。
海蒂来到了克拉拉的城堡,古板严厉的私塾教师,一眼一板的教海蒂识字,海蒂一点兴趣也没有。而且此时的海蒂非常的想念爷爷以及美丽的高山风光,她开始变得抑郁,晚上开始在城堡里梦游。
克拉拉的外婆出现了。她看到了克拉拉的内心,了解她当下的心境。她带着海蒂打开书本,讲述了一个放养人的故事。
这就犹如在海蒂的心灵世界打开一扇窗,海蒂入迷的听着外婆讲故事。故事讲到一半,外婆故意嘎然而止,让海蒂自己去完成故事的后半部分。带着这份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海蒂很快就认识了很多的字,并顺利的读下了全本。
回到阿尔卑斯山,爷爷开始让小海蒂上学了。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们将来想做什么?海蒂站起来回答,“要做写故事的人”。整个教室哄堂大笑,海蒂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克拉拉的奶奶的再次到来海蒂身边,她告诉海蒂,“如果生活中有什么让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同时,奶奶还送给了海蒂一个空白的本子,鼓励海蒂动笔写下心中的故事。
一边是世故的各种评论与意见、人云亦云;一边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勇敢做自己。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整个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剧情上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清新与辽阔;也没有太多的人物对话与矛盾的设计,有的只是打动人心的眼神与温情。
我哭了、笑了、感动到了......
你呢?欢迎你的点赞、留言。